题目

治河需要哪些技术?

0808ph010
宋代水准仪及施测图
0808ph010

河工建筑物由于和水流直接接触,因此水利科学技术有自己的特点和复杂性。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准主要表现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器械发明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由于水向低流的原理,修建治河工程必须依据统一的水准高程规划,以确定适宜的堤防高度和管道坡降,以及需要测量水深变化并据以控制流量大小。另一方面,治河技术需要研究水流运动规律,以保障建筑物安全。针对中国河流多泥沙的特点,还需要研究水流挟沙力,据以设计合理的河道断面,防止泥沙淤积河床或管道,而且需要尽早得到水情涨落的资讯,以做好防汛抢险准备。

bulb

水准高程

衡量地形、河水和建筑物高低需要一个基准面作为参照。由于静水水面始终准平,往往用作确定高度的基准,称作水准高程。选择特定地点的近海的静水面作为水准原点,称作海拔高程。

bulb

坡降

河水沿着河道自高向低流淌,河水水面与水平面形成一定角度,称之为坡降。坡降大则流速快,坡降小则流速缓。

中国特有一种在护岸、堵口、截流、筑坝等工程中常用的水工建筑物。其作法是:用柴梢分层匀铺,压以土及碎石,再推卷捆扎而成埽捆。若干个埽捆累积连接起来,修筑成护岸等工程,称为“埽工”。埽的体积较大,高达数丈,长为高的二倍,因此常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呼号齐推,方能制成埽捆并放到堤岸薄弱之处。埽捆安放就位后,将其心索在柱桩上系牢,同时自上而下在埽上打进长木桩,直插地下,把埽固定起来,称为“埽岸”。埽工以形状划分,有磨盘埽、月牙埽、鱼鳞埽等;按作用划分,则有藏头埽、护尾埽、裹头埽等。埽工是中国传统河工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发明。它就地取材,制作较快,便于急用,但其体轻易浮,易腐朽,需要经常修理更换,维护费用多。现代黄河上的埽工已由土石工和混凝土工取代。

 

静水表面是个平面,这个平面可以作为比较两地高差的基准,这是水准的基本概念。用水来测量大地高程是水利施工必须的基础工作。唐代军事著作《太白阴经》是最早详细记载古代水准仪形制的文献,该书把水准仪称作“水准”。观测时,在所测位置前方立一根画有尺度的竹竿,叫做“度竿”。从浮标上看去,所看到度竿上的刻度应是和浮标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可见,古代“水准”和今天水准仪的基本原理和施测方法都是大致相同。水则是中国古代的水位尺规,又名水志。战国时,李冰修都江堰,曾设立三个石人水则,以水位“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来衡量水量足够与否。宋代改在离堆下刻石为水则,共十画,每画间隔一尺。北宋年间在江河湖泊上普遍设立水则。在一些主要河道上,例如汴渠上还记录有每日水位的“水历”。

0808ph009
吴江水则碑
0808ph009

含沙水流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当水流的挟沙量超过水流挟沙能力,会造成渠道淤积。在渠道设计上,先秦时代已提出这样的标准:好的渠道,要使渠底有轻微冲刷;好的堤防,要使堤脚有适当淤积,也是依据类似的原理。含沙水流在弯道上运动,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河水涌向凹岸,所以凹岸水面高于凸岸,因此,泥沙含量较多的底层水流则从凹岸被推向凸岸,河流动力学称之为横向输沙。战国末年郑国渠取水口布置在凹岸,而都江堰的飞沙堰则布置在凸岸,这种不同的布置似乎是认识到这个现象。在凹岸的取水口可以顺利引取表层含泥沙较少的清水,不至淤积渠道;而设于凸岸的飞沙堰,则便于在溢洪的同时向外江排沙。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2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