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藏在古琴中的历史

20508ph009
唐代“九宵环佩”琴
20508ph009

古琴本来只作为国家的礼器──祭祀中的伴奏乐器使用,后来它受到文人阶层钟爱,逐渐具有了独立地位,开始用来表达现实人生的种种感受。关于古琴发明的传说很多,有的说是伏羲氏,有的说是神农氏,有的说是舜。在《诗经》、《礼记》等很多典籍里都可以找到有关古琴的文字记载,据推测其历史应该在3,000年以上。

 

西周的琴乐,应该也是庙堂之乐,在祭祀时演奏和歌唱《诗经》中的《颂》和民族史诗《大雅》里的篇章。但是据记载,西周已经开始派人到民间“采风”,收集民歌,经整理后送往国都,演奏演唱给周王听,周王依靠这种途径来了解民风民情。

bulb

庙堂之乐

即为一般所说的“雅乐”,乐在上古时期掌握于祭司、巫史(祭司、巫史均是一种职称。在甲骨文中“巫”被称为“做册”、“史”、“尹”,因史、巫通常二职于一身,所以后世以“巫史”相称。)手中,是用在祭神仪式和重大庆典中。它是举行宗教法事和重大庆典时演奏的音乐,一般普罗百姓难以听闻。

bulb

采风

采风制度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西周时就已实行。《礼记‧王制》载:“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说明在古代,设有采诗的官,天子依靠他们采来的诗以观察民间的风土人情,了解施行的政治设施是否恰当,以便考核更正。由于这种收集民歌的制度,因而保留了大量民歌。春秋时经孔子删定,汇成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0508ph006
安徽马鞍山朱然墓漆盘百里奚弹琴图
20508ph006

汉末魏晋时期是中国的思想史和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时代。人们的思想空前自由,社会风气强调个性的重要。艺术摆脱开政治和伦理的束缚,成为独立的、可以纯粹为审美而存在的艺术。古琴在此时定型为──七弦、由桐木和梓木胶合而成,琴身的结构、形状、大小已经跟现在所见的古琴没有差别。魏晋名士们爱琴、弹琴,在琴声里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古琴的精神象寓性再一次得到提升。甚至嵇康这样著名的文士,临刑前在刑场上的最后一个愿望,竟是要再弹一曲《广陵散》,以此来告别这个世界。

 

唐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鼎盛时期,各种文化艺术都空前繁荣。就音乐而言,由于李氏皇族出身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且有唐一代风气开放,所以盛行胡风胡乐。西域音乐传入长安,琵琶盛行,使源于中原文化的古琴音乐的发展相对而言受到一些制约。宋朝的赵氏皇族好琴,徽宗更设“万琴堂”专门收藏,朝野上下以爱琴为荣。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宋人不同于唐人的昂扬刚健,而是偏重阴柔之美,更重视微妙的内心感受,所以宋时的古琴音乐,从情感的表达到演奏技法,都向细腻丰富发展。

 

明清之际,古琴的审美标准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汉文化历经元朝的压制,在明朝恢复了文化主流地位。雅正平和的儒家审美、淡泊逍遥的道家审美,以及空灵宁静的禅境,有机地融合在古琴的音乐之中。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古琴审美标准和理论主张。虞山派严澂(天池)就是大力推行这种“清微澹远”主张的著名琴家和琴学理论家,他首开风气,将禅的意境引入了古琴的审美范畴。明末清初的著名琴家徐上瀛写出了《溪山琴况》,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的审美标准,并提出了对古琴的24项审美要求。

bulb

严澂(天池)

严澂(1547—1625年)字天池,又字道澈,江苏常熟人。他是宰相的儿子、明代著名琴家。在琴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组织了虞山琴派;二、编印了《松弦馆琴谱》;三、批判了滥制琴歌的风气。

bulb

徐上瀛

徐上瀛号石帆,明末清初琴家。他发展虞山派“清微淡远”的风格,成为虞山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今世之伯牙”。他根据宋朝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着有古琴名著之一《溪山琴况》。

20508ph008
清朝的版画中亦有描绘女子弹琴情况
20508ph008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