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藏在古琴中的歷史

20508ph009
唐代「九宵環佩」琴
20508ph009

古琴本來只作為國家的禮器──祭祀中的伴奏樂器使用,後來它受到文人階層鍾愛,逐漸具有了獨立地位,開始用來表達現實人生的種種感受。關於古琴發明的傳說很多,有的說是伏羲氏,有的說是神農氏,有的說是舜。在《詩經》、《禮記》等很多典籍裏都可以找到有關古琴的文字記載,據推測其歷史應該在3,000年以上。

 

西周的琴樂,應該也是廟堂之樂,在祭祀時演奏和歌唱《詩經》中的《頌》和民族史詩《大雅》裏的篇章。但是據記載,西周已經開始派人到民間「采風」,收集民歌,經整理後送往國都,演奏演唱給周王聽,周王依靠這種途徑來了解民風民情。

bulb

廟堂之樂

即為一般所說的「雅樂」,樂在上古時期掌握於祭司、巫史(祭司、巫史均是一種職稱。在甲骨文中「巫」被稱為「做冊」、「史」、「尹」,因史、巫通常二職於一身,所以後世以「巫史」相稱。)手中,是用在祭神儀式和重大慶典中。它是舉行宗教法事和重大慶典時演奏的音樂,一般普羅百姓難以聽聞。

bulb

采風

采風制度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從西周時就已實行。《禮記‧王制》載:「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漢書‧藝文志》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證也。」說明在古代,設有采詩的官,天子依靠他們采來的詩以觀察民間的風土人情,了解施行的政治設施是否恰當,以便考核更正。由於這種收集民歌的制度,因而保留了大量民歌。春秋時經孔子刪定,彙成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20508ph006
安徽馬鞍山朱然墓漆盤百里奚彈琴圖
20508ph006

漢末魏晉時期是中國的思想史和藝術史上非常重要的時代。人們的思想空前自由,社會風氣強調個性的重要。藝術擺脫開政治和倫理的束縛,成為獨立的、可以純粹為審美而存在的藝術。古琴在此時定型為──七弦、由桐木和梓木膠合而成,琴身的結構、形狀、大小已經跟現在所見的古琴沒有差別。魏晉名士們愛琴、彈琴,在琴聲裏寄託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古琴的精神象寓性再一次得到提升。甚至嵇康這樣著名的文士,臨刑前在刑場上的最後一個願望,竟是要再彈一曲《廣陵散》,以此來告別這個世界。

 

唐朝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鼎盛時期,各種文化藝術都空前繁榮。就音樂而言,由於李氏皇族出身於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且有唐一代風氣開放,所以盛行胡風胡樂。西域音樂傳入長安,琵琶盛行,使源於中原文化的古琴音樂的發展相對而言受到一些制約。宋朝的趙氏皇族好琴,徽宗更設「萬琴堂」專門收藏,朝野上下以愛琴為榮。從審美心理的角度看,宋人不同於唐人的昂揚剛健,而是偏重陰柔之美,更重視微妙的內心感受,所以宋時的古琴音樂,從情感的表達到演奏技法,都向細膩豐富發展。

 

明清之際,古琴的審美標準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漢文化歷經元朝的壓制,在明朝恢復了文化主流地位。雅正平和的儒家審美、淡泊逍遙的道家審美,以及空靈寧靜的禪境,有機地融合在古琴的音樂之中。形成了相當成熟的古琴審美標準和理論主張。虞山派嚴澂(天池)就是大力推行這種「清微澹遠」主張的著名琴家和琴學理論家,他首開風氣,將禪的意境引入了古琴的審美範疇。明末清初的著名琴家徐上瀛寫出了《溪山琴況》,融會貫通了「儒、釋、道」三家的審美標準,並提出了對古琴的24項審美要求。

bulb

嚴澂(天池)

嚴澂(1547—1625年)字天池,又字道澈,江蘇常熟人。他是宰相的兒子、明代著名琴家。在琴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組織了虞山琴派;二、編印了《松弦館琴譜》;三、批判了濫製琴歌的風氣。

bulb

徐上瀛

徐上瀛號石帆,明末清初琴家。他發展虞山派「清微淡遠」的風格,成為虞山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今世之伯牙」。他根據宋朝崔尊度「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的原則,仿照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著有古琴名著之一《溪山琴況》。

20508ph008
清朝的版畫中亦有描繪女子彈琴情況
20508ph008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