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俑有哪些材质?

20502ph022
西汉博奕老叟,高28至29厘米,1972年甘肃武威磨咀子第48号墓
20502ph022

陶俑

陶是中国古代俑像的主要材质。陶俑萌生于三代,兴起于东周,盛行于汉唐,衰变于宋元。陶俑艺术表现自由,虽然多为贵族阶层所享有,但由民间工匠创作,流露出民间审美的趣味,由于俑像直接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及其工艺性的限制,因此在形式上流露出象征性和程式化的审美特点,表现出特有的浓郁的人情味、质朴的装饰和自然之美,其因材施艺的造型方法体现了中国民间审美的基本意趣。

20502ph021
西汉彩绘陶立俑,高53厘米,1950年陕西咸阳韩家湾狼家沟出土
20502ph021

木俑

据考古发现,以木俑随葬的习俗自战国开始,尤其流行于当时的楚国境内,现在湖南长沙楚墓,以及湖北鄂城、河南信阳长台关和山西长子等地出土了数量不等的战国木俑。木雕工艺在战国时期比较发达,尤以楚国应用广泛,制作精美。唐代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出土大量木俑。早期木俑制作手法朴拙粗犷,榫卯结构而不施彩。盛唐时期木俑制作精整并施彩绘。题材广泛,富有生活气息,制作手法随意自由,不事纤巧,表现了地处丝绸之路东段要冲、中外文化交汇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特色。其中以木、泥、纸、绢并用,雕、塑、绘、缝兼施制成的俑,则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傀儡戏人物形象。

 

石俑

据现有考古资料显示,墓葬内出土石俑始于东汉,盛于南齐和南梁。四川一带出土东汉时期石俑多件,表现抚琴、劳作、俳优等不同人物形象,雕刻技法已近熟练,能发挥石材的特性,具有庄重厚朴的风格特点。丹阳南齐帝陵发现的石俑制作粗率,南朝梁墓出土石俑较多,南京灵山大墓出土石俑6件,其中3件保存完整。其中之一为侍吏形象,头戴竖梁冠,脸丰满,蓄长髯,宽袖,形象真实,精神饱满,是南朝石刻表现现实人物的精品。1958年在陕西西安驾坡村发现的唐开元二十八年杨思勖墓出土一对大理石妆彩贴金石俑,造型完美,极为罕见。

20502ph023
东汉抚琴石俑,高55厘米,1977年出土于四川峨眉县双福乡
20502ph023

漆俑

漆器是中国很早出现的一种工艺品,到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广泛应用,此期的葬具装饰手法以髹漆绘彩和覆盖织物为主。春秋战国时期的俑像继西周之后进一步发展,不同材料的使用更为广泛。各种材料的制造工艺也有新的发展,追求繁缛华美,保存强烈的装饰性,成为这一时期主导的审美倾向,在漆木的雕塑中尤为突出。彩绘木俑多出于战国楚墓,楚立国南方,气候温和,林木茂盛,木漆工艺的发展得天独厚。与当时出土的器具类一样,彩绘木俑多髹以绚丽的漆色,一般是以红、黑两色为主,在黑底色上绘以红、黄、蓝、绿、褐、金、银等色的图案。

 

瓷俑

西晋时期,南方社会生活相对安定。大量中原士族、富商避乱南方,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江南手工业由此蓬勃发展。其中浙江的越窑青瓷,是两晋制瓷业的主流,其特有的优势,经南北朝以迄唐、五代,而持续繁荣。青瓷釉色莹润均匀,明器多用青瓷制成。南方陶俑制作不甚发达,数量相对较少。发展到宋代,在景德镇宋墓以及山东等地出土了不少瓷俑,此时俑体厚实,身首分模而制,并有釉上彩绘,为明代景德镇彩绘瓷器的先声。

20502ph024
北宋男立俑,高30.4厘米,山东曲阜杨家院村出土
20502ph024

金属俑

东周时期雕塑自身有了长足发展,铸造工艺有了重大变化。应用材料更为广泛,其中金属类包括青铜、金、银、铅等。俑多为陶质,铜、铅制作的尚不多见,考古发现的一些金属俑像十分难得。1928年在河南洛阳金村东周墓出土铜女孩俑像。1967年在河北易县出土战国铜人像等。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