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俑

20502ph029
20502ph029

古人相信死后灵魂不灭,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所以自古以来就有陪葬的习俗。在商周时期,奴隶主生前过着豪侈生活,死后为了在幽冥世界保持和生前同样的享受,于是就以大批奴隶殉葬。以活人殉葬是极其残酷和野蛮的行为,是对人生命的蔑视,也是人类文明的蒙昧和黑暗时代的标志。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各国相继建立了封建制,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也发生了变化,人的劳动力价值逐渐被看重。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可以说俑是人殉的取代物。

 

以俑殉葬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它的最终目的是代人殉葬。自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法律上已禁止的人殉虽时有出现,但那毕竟不是主流,而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俑殉葬。秦始皇兵马俑可谓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在殉葬制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1974年3月29日陕西骊山北麓的西杨村农民在打井中发现了一个陶武士俑头。其后当局成立了秦俑考古队,于当年7月15日试掘,并于1975年成立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兵马俑一至四号坑,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一号坑发掘陶俑及陶马2000余件,木质战车20乘,各类兵器及工具等近4万件。对于兵马俑坑与秦始皇陵的关系,学术界有多种不同观点。有学者甚至认为,葬俑行为是一种巫术,秦始皇宏大的兵马俑群,其实就是规模空前的厌胜巫术道具,为的是在地下抵御六国的侵扰。数千件兵马俑、驷马战车,以及实用铜兵器,是震惊世界的大发现。这是以车、骑、步、弩编制为秦始皇送葬的秦军方阵,它以恢宏的整体气势体现着秦王扫六合”的强大军威与国威。兵马俑艺术是表现“静止的力的艺术”,重写实的形体表现,纵观兵马俑坑的布阵,表现出的视觉效果是整齐、严密,延展成一个浩浩荡荡的军事实体,作为立体空间的群体造型艺术,是大型的写实主义杰作。几与原物同大的兵马俑,是秦代陶塑艺术的代表,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诞生并独立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高峰。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使作为随葬用品的陶俑题材变得丰富多样,无论是男女侍俑、武士俑、舞蹈俑、伎乐俑、百戏俑、说唱俑等,都被埋入墓中。总之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在汉代陶俑身上都有所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战争频繁,民族迁移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与文化间的互动交流。故这一时期陶俑在形体和相貌上都表现出少数民族特色。隋唐时期,中国古典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融中外文化于一炉。隋唐俑比秦汉俑,在数量、题材、手法上,都要丰富得多。且写实性也大为加强,其发型、服饰、体态、神情、动作各尽其妙。彩绘釉陶和唐三彩的出现,常见黄、褐、绿、白等彩,也有蓝彩或黑彩,使唐俑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宋代以后,随着葬习俗的变化,特别是焚烧纸明器习俗的兴起,使得随葬陶俑较前减少。

 

俑产生的时代早,绵延的时间长,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古代,蕴涵着从政治、文化、军事到生产、生活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中国的一部形象的历史。隋唐时代是俑像发展的巅峰期,而唐三彩的骆驼载乐俑是丝绸之路中亚文化交流的体现,是胡音、胡骑与胡妆的形象表现。从艺术的角度看,俑是古代的人像雕塑,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身份地位的造像,是古代艺术匠师根据随葬的要求与观念,依照当时社会上实际存在的人物创作的。俑作为古代丧葬的随葬品,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成为历史的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