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502ph022
西漢博奕老叟,高28至29厘米,1972年甘肅武威磨咀子第48號墓
20502ph022

陶俑

陶是中國古代俑像的主要材質。陶俑萌生於三代,興起於東周,盛行於漢唐,衰變於宋元。陶俑藝術表現自由,雖然多為貴族階層所享有,但由民間工匠創作,流露出民間審美的趣味,由於俑像直接出自民間工匠之手及其工藝性的限制,因此在形式上流露出象徵性和程式化的審美特點,表現出特有的濃鬱的人情味、質樸的裝飾和自然之美,其因材施藝的造型方法體現了中國民間審美的基本意趣。

20502ph021
西漢彩繪陶立俑,高53厘米,1950年陝西咸陽韓家灣狼家溝出土
20502ph021

木俑

據考古發現,以木俑隨葬的習俗自戰國開始,尤其流行於當時的楚國境內,現在湖南長沙楚墓,以及湖北鄂城、河南信陽長台關和山西長子等地出土了數量不等的戰國木俑。木雕工藝在戰國時期比較發達,尤以楚國應用廣泛,製作精美。唐代在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出土大量木俑。早期木俑製作手法樸拙粗獷,榫卯結構而不施彩。盛唐時期木俑製作精整並施彩繪。題材廣泛,富有生活氣息,製作手法隨意自由,不事纖巧,表現了地處絲綢之路東段要衝、中外文化交匯和各民族雜居的地方特色。其中以木、泥、紙、絹並用,雕、塑、繪、縫兼施製成的俑,則是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傀儡戲人物形象。

 

石俑

據現有考古資料顯示,墓葬內出土石俑始於東漢,盛於南齊和南梁。四川一帶出土東漢時期石俑多件,表現撫琴、勞作、俳優等不同人物形象,雕刻技法已近熟練,能發揮石材的特性,具有莊重厚樸的風格特點。丹陽南齊帝陵發現的石俑製作粗率,南朝梁墓出土石俑較多,南京靈山大墓出土石俑6件,其中3件保存完整。其中之一為侍吏形象,頭戴豎梁冠,臉豐滿,蓄長髯,寬袖,形象真實,精神飽滿,是南朝石刻表現現實人物的精品。1958年在陝西西安駕坡村發現的唐開元二十八年楊思勖墓出土一對大理石妝彩貼金石俑,造型完美,極為罕見。

20502ph023
東漢撫琴石俑,高55厘米,1977年出土於四川峨眉縣雙福鄉
20502ph023

漆俑

漆器是中國很早出現的一種工藝品,到春秋戰國時期得到廣泛應用,此期的葬具裝飾手法以髹漆繪彩和覆蓋織物為主。春秋戰國時期的俑像繼西周之後進一步發展,不同材料的使用更為廣泛。各種材料的製造工藝也有新的發展,追求繁縟華美,保存強烈的裝飾性,成為這一時期主導的審美傾向,在漆木的雕塑中尤為突出。彩繪木俑多出於戰國楚墓,楚立國南方,氣候溫和,林木茂盛,木漆工藝的發展得天獨厚。與當時出土的器具類一樣,彩繪木俑多髹以絢麗的漆色,一般是以紅、黑兩色為主,在黑底色上繪以紅、黃、藍、綠、褐、金、銀等色的圖案。

 

瓷俑

西晉時期,南方社會生活相對安定。大量中原士族、富商避亂南方,經濟文化重心南移,江南手工業由此蓬勃發展。其中浙江的越窯青瓷,是兩晉製瓷業的主流,其特有的優勢,經南北朝以迄唐、五代,而持續繁榮。青瓷釉色瑩潤均勻,明器多用青瓷製成。南方陶俑製作不甚發達,數量相對較少。發展到宋代,在景德鎮宋墓以及山東等地出土了不少瓷俑,此時俑體厚實,身首分模而製,並有釉上彩繪,為明代景德鎮彩繪瓷器的先聲。

20502ph024
北宋男立俑,高30.4厘米,山東曲阜楊家院村出土
20502ph024

金屬俑

東周時期雕塑自身有了長足發展,鑄造工藝有了重大變化。應用材料更為廣泛,其中金屬類包括青銅、金、銀、鉛等。俑多為陶質,銅、鉛製作的尚不多見,考古發現的一些金屬俑像十分難得。1928年在河南洛陽金村東周墓出土銅女孩俑像。1967年在河北易縣出土戰國銅人像等。

Last updated:
2019-11-12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