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谁是始作俑者?

20502ph003
西晋江苏南京出土的瓷女俑
20502ph003

古人相信死后灵魂不灭,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所以自古以来就有陪葬的习俗。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已发现有专供随葬的器物。在商周时期,奴隶主生前过着钟鸣鼎食的豪侈生活,死后也想在幽冥世界保持和生前同样的享受,于是就以大批奴隶殉葬。人殉现象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滥觞于原始社会末期。以活人殉葬是极其残酷和野蛮的行为,是对人生命的蔑视,也是人类文明的蒙昧和黑暗时代的标志。考古资料证明商代人殉依然是一种很普遍的行为,人殉的人数多,范围广,不仅存在于上层统治者的大型墓中,甚至也存在于等级较低的中层墓中。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各国相继建立了封建制,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也发生了变化,人的劳动力价值逐渐被看重,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可以说俑是人殉的取代物。社会进步导致人殉时代的终结,代替人殉旧俗的随葬俑兴盛起来。所以,俑的出现是对人的生命的重视,是社会理性与文明的表现,是历史的进步。

20502ph001
陶制禽家畜,四川丰都汇南汉墓出土群
20502ph001

中国古代有所谓“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因此古人讲究厚葬,注重随葬品。随着社会发展,人殉逐渐淡化,代之以陶俑、木俑等实物模型。因此,“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也是促成俑大量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其产生的精神基础。仿照实物制成的殉葬品,称为明器,亦称为冥器,《礼记‧檀弓》篇说:“夫明器,鬼器也。”自秦汉至隋唐,殉葬用明器之风如炽。宋代以后,纸制明器逐渐流行,陶瓷明器渐少。俑作为古代人殉制度的代用品,是丧葬明器的组成部分。《礼记‧檀弓》中记载:“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而《孟子‧梁惠王上》又说俑“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刍灵”是草扎的人,因此俑的特点是像人,是模拟人的形貌,殷商以及西周时期盛行的殉人的替代物为偶人。同时一些模拟家畜家禽及其他动物的明器也出现在墓室中。

20502ph002
彩绘陶女侍俑,龙门唐豆卢氏墓出
20502ph002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丰富的丧葬文化和风俗,而中国对于死者或自身生命结束后所付出的心思和行动甚为巨大。因此“厚葬”、“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最集中地体现在中国古代的丧葬风俗与制度中。日本绳纹时代中晚期出现独立的俑,其结果是彻底摆脱粗陶器皿的束缚,创作了大量的陶俑。另外,在发祥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文明、兴起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文明、太平洋彼岸的中南美洲的玛雅文明的考古发现中,也发现了与中国俑文化性质与功能不完全一致,但十分相似的陶土遗物。

20502ph004
陕西省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骑马俑
20502ph004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