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誰是始作俑者?

20502ph003
西晉江蘇南京出土的瓷女俑
20502ph003

古人相信死後靈魂不滅,在另一世界繼續生活,所以自古以來就有陪葬的習俗。從考古發掘資料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已發現有專供隨葬的器物。在商周時期,奴隸主生前過着鐘鳴鼎食的豪侈生活,死後也想在幽冥世界保持和生前同樣的享受,於是就以大批奴隸殉葬。人殉現象起源於原始的宗教信仰,濫觴於原始社會末期。以活人殉葬是極其殘酷和野蠻的行為,是對人生命的蔑視,也是人類文明的蒙昧和黑暗時代的標誌。考古資料證明商代人殉依然是一種很普遍的行為,人殉的人數多,範圍廣,不僅存在於上層統治者的大型墓中,甚至也存在於等級較低的中層墓中。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各國相繼建立了封建制,殺殉喪葬的殘酷習俗也發生了變化,人的勞動力價值逐漸被看重,開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可以說俑是人殉的取代物。社會進步導致人殉時代的終結,代替人殉舊俗的隨葬俑興盛起來。所以,俑的出現是對人的生命的重視,是社會理性與文明的表現,是歷史的進步。

20502ph001
陶製禽家畜,四川豐都匯南漢墓出土群
20502ph001

中國古代有所謂「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因此古人講究厚葬,注重隨葬品。隨着社會發展,人殉逐漸淡化,代之以陶俑、木俑等實物模型。因此,「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也是促成俑大量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其產生的精神基礎。仿照實物製成的殉葬品,稱為明器,亦稱為冥器,《禮記‧檀弓》篇說:「夫明器,鬼器也。」自秦漢至隋唐,殉葬用明器之風如熾。宋代以後,紙製明器逐漸流行,陶瓷明器漸少。俑作為古代人殉制度的代用品,是喪葬明器的組成部分。《禮記‧檀弓》中記載:「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而《孟子‧梁惠王上》又說俑「為其像人而用之也。」「芻靈」是草紮的人,因此俑的特點是像人,是模擬人的形貌,殷商以及西周時期盛行的殉人的替代物為偶人。同時一些模擬家畜家禽及其他動物的明器也出現在墓室中。

20502ph002
彩繪陶女侍俑,龍門唐豆盧氏墓出
20502ph002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明發展進程中都有着豐富的喪葬文化和風俗,而中國對於死者或自身生命結束後所付出的心思和行動甚為巨大。因此「厚葬」、「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最集中地體現在中國古代的喪葬風俗與制度中。日本繩紋時代中晚期出現獨立的俑,其結果是徹底擺脫粗陶器皿的束縛,創作了大量的陶俑。另外,在發祥於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文明、興起於歐洲南部的地中海文明、太平洋彼岸的中南美洲的瑪雅文明的考古發現中,也發現了與中國俑文化性質與功能不完全一致,但十分相似的陶土遺物。

20502ph004
陝西省咸陽楊家灣漢墓出土的彩繪騎馬俑
20502ph004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