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如何分辨俑的「身份」?

20502ph028
五代南唐人首魚身像,長35厘米,江蘇江寧祖堂山李忭欽陵出土
20502ph028

春秋時期,人們製作陶俑不太深究俑的身份。自秦代則開始講究隨葬俑的工作性質。秦始皇陵兵馬俑可以分為兵與將,包括將軍俑、武官俑和武士俑。武官俑頭戴長冠,身穿鎧甲。而自隋唐以降所形成的中國古代文官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遺產。公元672年偃師楊堂墓所出的文官俑,在其頸下書有「文官」二字。唐代出土大型三彩文官俑,富貴奢華,雍容華貴。武官俑則戴鶡冠,着褲褶,外着裲襠。

20502ph026
唐文吏俑,高112.5厘米
20502ph026

男女侍俑是俑像中出現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類型。由於其身份屬於地位低下的奴婢,是墓主人生前侍從的形象,故其服飾、髮式、年齡、動態、神情表現起來都相對自由。這些俑均能真實表現侍從的樸實性格,創作者以寫實手法勾勒人物的特徵,並能在一般侍從俑的恭順共性中,突出個性。

20502ph025
東晉男侍俑,高28厘米,1962年江蘇省南京市中央門外郭家山出土
20502ph025

樂舞百戲是一種綜合表演藝術,它以極大的包容性,融多民族、多地域、多風格於一爐,構成了中國古代龐雜的樂舞體系。漢代樂舞俑堪稱其中之代表,其規模數量隨意,組合形式靈活,以殿堂樓閣或庭院廣場作為演出場所,形成漢代社會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獨特的陶塑藝術形式,樂舞百戲俑凝聚了漢代社會精神,形態各異的樂舞俑通過造型上的大寫意手法,手舞足蹈的大型動作,生動而豪放的神情,煥發出強大鮮活的生命力,張揚着樂觀自信的生活激情、審美理想和文化精神。

20502ph027
唐駱駝載樂俑,高66.5厘米,1957年陝西西安鮮於庭誨墓出土
20502ph027

儀仗俑在中國古代出土俑像的組成部分中佔有重要地位,持續時間相對較長。最著名的武威雷台漢墓出土東漢銅車馬儀仗俑,包括銅馬、銅車、牛車,以及手持矛、戟、鉞等兵器的武士俑、奴婢俑等,共計九十餘件,組成了一支氣勢磅礡的車馬儀仗俑隊伍,足見墓主人官位之顯赫。

 

秦始皇陵兵馬俑中就有身着短褐、外罩鎧甲的騎兵鞍馬俑,還有跪射和立射兩種姿態的武士俑,均手持弓箭作欲射狀,形態寫實而生動。南北朝時期寧夏固原出土的甲騎具裝俑頗具特色,騎馬武士及馬匹均身披鎧甲,其中甲指人鎧,具裝即馬鎧,馬鎧成為軍隊中的普遍裝備,這種模擬重裝騎兵的甲騎具裝俑,在北朝上層官吏墓葬中多有出土。此後騎射俑逐漸退出隨葬俑的行列。

 

壓勝俑在初唐的墓葬中開始出現,其形象神奇怪異,首先流行於湖南長沙和山西長治地區,兩地的壓勝俑各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壓勝原寫為「魘勝」,意即「魘而勝之」,古代迷信用法術或符咒等方法以達到制勝邪祟,祈福納祥的目的。鎮墓俑一般以力士或天王形象出現,而魘勝俑則形象比較奇特,唐代流行形象為十二生肖,宋代以來形象變化較為奇特,與此時流行的生死觀念和習俗有關。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