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散落新疆的壁画遗珠

20501ph016
克孜尔第38窟前壁《菩萨听法》
20501ph016

新疆地区幅员辽阔,气候干燥,是中西交流要地,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遗存有大量早期壁画。新疆鄯善伊循(今为若羌县属)在汉代为屯田之所,当时已是佛教盛行的小国。在此地的米兰第三号古寺遗址,入口内壁绘有翼天人七身,另外在东南残壁上还画有佛与六弟子像,以及摩耶夫人感梦等画面;第五号遗址护墙板上,在花链饰上绘有各种形态的青年男女,有戴冠的王子、持瓶的妇人、携三弦琴的少女、黑发青年与勇猛的武士,东南壁长约三米的壁面和北壁上,画须大拿本生故事。

bulb

佛教盛行的小国

高僧法显于后秦弘始元年(公元399年)行经鄯善时,该国已有八千余家佛寺,而崇信佛法的沙门多达四千余人,均习小乘。在国王带头崇佛的情况下,几乎把国家的财力物力都用在营建佛寺。观察伊循地区残留的壁画,可见当时佛教盛行的情况。

20501ph010
佛与六弟子
20501ph010

于阗(今新疆和田、于田及其附近地区)也曾是佛教盛行的小国,和中原内地有密切交往,从当地发现的佛教遗物和传入中原蚕种丝织便可证明。蚕桑丝织传入于阗的传说,也在壁画上表现出来。这些题材本在寺院壁画中亦有,但因寺院只剩垣土,只能从仅存的木板画上一覤。在于阗达德力城(今新疆和田县丹丹乌里克)遗址的寺院内,出土了一些木板画。这些木板画大多放在佛座下,是信徒奉献的供养用品,上面有些画了织机神像,有些画了蚕种传入于阗的故事。蚕种丝织传入于阗的故事反映了中原与边远地区物质文化的交流。这一题材在民间被反覆描绘,也说明了人民对于民族间友好交往的珍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中的妇女完全是道地的中原服饰与面貌。由此可见于阗与中原不但有民族交流,而且以本地传说和历史题材作为表现内容,进一步突破了宗教题材与仪轨的限制,使佛教艺术更加本土化和生活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的寺院壁画。

20501ph013
莫高窟五代第98窟于阗国王供养像,国王为中原皇帝装束,皇后则为回(回鹘)汉混合装
20501ph013

新疆具代表性的佛教石窟,有龟兹地区(今库车县)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和吐鲁番地区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等。龟兹石窟壁画的题材十分丰富,主要表现释迦牟尼前世的本生故事、释迦在世的本行、教化事迹等。公元五六世纪是龟兹佛教的鼎盛时期,以小乘占优。从洞窟壁画中多为龟兹达官贵人,可见王公贵族的提倡,正是这里佛教兴盛的重要原因。但龟兹佛教在伊斯兰教势力进入后迅速消退,佛教寺院被破坏,石窟寺的塑像全被捣毁,没有一尊幸存。壁画也被挖毁许多,完整保存下来的很少。龟兹艺匠创造了彩塑与壁画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佛教题材,它不同于犍陀罗艺术的石刻佛雕,而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龟兹壁画的布局规整对称,以克孜尔第三十八窟为例,从主室正壁正中主尊佛像龛外遗留的木桩孔来看,壁画内容是左右对称。龟兹壁画绝大部分是人物画,人物合乎比例,动态正确。故事画以佛传和本生最富特色。

20501ph015
于阗达德力城(丹丹乌里克)残存的寺院壁画吉祥天女
20501ph015
20501ph012
夫人感梦,净饭王召相师占梦
20501ph012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