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如何欣赏西夏的石窟艺术?

20106ph039
安西榆林窟第29窟西夏男女供养人
20106ph039

西夏建国前占领了沙州、瓜州,包括在沙州境内的敦煌莫高窟和瓜州境内的榆林窟。当时两窟群的开凿和绘画、雕塑已延续发展了600年。但自唐朝达到艺术高峰后,由于唐末、五代的战乱而开始走下坡。西夏占领这一带以后,又一次隆盛佛教,修葺洞窟,使两窟群再次呈现出新辉煌。此外,如敦煌的东千佛洞、玉门的昌马石窟、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张掖的马蹄寺石窟、宁夏的须弥山圆光寺石窟、内蒙古的百眼窑石窟等也有西夏开凿或妆銮的佛窟,那里也留下了西夏画匠的作品。

 

彩塑和壁画一样是佛教洞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莫高窟的西夏彩塑留存下来不多,虽不如唐代彩塑神形俱佳,但有的也十分出色。如第491窟为西夏洞窟,窟内正壁残存一半跏趺坐佛、二供养人(或说为天女)彩塑,佛座南侧有西夏女供养人彩塑一铺,高67厘米,头梳垂环望,身穿褂衣,脚着尖头鞋,额宽腮小,鼻梁高与额平齐,面露微笑,宛然如生,显示出少女的温柔、典雅和美丽,是一个完美的妇女形象,既继承了唐宋彩塑的传统手法,又具有西夏造型特征。

20106ph037
敦煌莫高窟第491窟彩塑女供养人
20106ph037

莫高窟第263窟中心塔柱东向开盝顶帐形龛,在马蹄形佛床上有西夏彩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其中南侧弟子光头、圆面、细眼,面相稚嫩,身体直立,右手下垂,左手向胸前弯曲,赤足,内着交领花袍,外披百衲袈裟,比例匀称,形态自然,表现出佛弟子阿难年轻憨厚的形象;菩萨梳云头高髻,细眼修鼻,面形圆浑,表情文静,腰身左倾,右手微曲下垂,左手向外上弯曲,身段自如,项戴璎珞,左肩斜披络腋,身披披肩,半袒露胸腹和双臂,下着团花裙和围裙,腰束拖地长带,赤足,双臂、手腕戴环、钏,表现出菩萨婀娜形态。

20106ph035
敦煌莫高窟第263窟彩塑弟子、菩萨像
20106ph035

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的西夏艺术品中也有一批泥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分身佛像。分身佛像在佛经中有一个动人故事:印度犍驮逻国都城一大佛塔石阶南面有画佛像,“高一丈六尺,自胸以上分现两身,从胸以下合为一体”。原来一作佣工的贫者,得一金钱愿造佛像,请画工绘如来妙相。后又有一人也持一金钱求画佛像。画工只画一像。二贫人同日俱来,画工指一像告知二人,说这就是你们的佛像。此时“像现灵异,分身交影,光相照着。二人悦服,心信欢喜”。这种表现佛教灵瑞、满足虔诚信徒愿望的故事曾被画在敦煌壁画上,但以塑像艺术形式表现,则此尊西夏分身彩塑佛像是目前所仅见。此像高62厘米,佛身披袈裟,肩上有两佛头,头向左右下方稍垂,头顶有螺髻,佛面丰满慈祥,气度非凡,肩下有四臂,两臂在胸前合十,另两臂向左右下方伸展,虽是双头四臂的特殊人物造型,但身形自然,显得可亲可近。

20106ph038
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彩塑分身佛像
20106ph038

西夏时期的佛教绘画有很高的造诣。从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反映出西夏绘画的水准和特色。西夏洞窟在敷彩方面,早、中期往往在整窟或大面积千佛、供养菩萨画中,以石绿色打底。另有一些说法图、经变图又多用红色打底。这在其他时代的壁画中是少见的。在晕染方面,一般比较清淡,所染颜色的边界清晰,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莫高窟的西夏壁画以西夏早、中期为多,其风格承袭五代、宋初的壁画传统画法,山水、人物画创新不多,但在花饰图案上却有不少精美之处。以龙或凤为图案的藻井在西夏壁画中十分普遍。龙、凤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装饰图案,而用描金、堆金等手法装饰窟顶,使之更加艳丽、华贵,则始于西夏。根据《天盛律令》,不准民间以龙、凤作装饰的规定,推测这些西夏洞窟是为皇室修造。

 

在敦煌壁画中有不少飞天形象,但童子飞天却十分少见。特别是第97窟西壁盝顶帐形龛龛壁菩提宝盖两侧的童子飞天像很有特点。图中两童子左右对称,在红、白相间的云朵中飞行,头顶秃发,两鬓角留小辫,圆脸,细目,带有西夏党项民族的人物特点和秃发的社会习俗。赤裸双臂、双腿,一手持花盘,一手向天空散花。身着背带团花衫,腰束红带,足穿红靴,彩带和长巾飞扬,形态飘逸生动。这一对飞天反映了西夏壁画很高的装饰艺术水准。

20106ph036
敦煌莫高窟第97窟《童子飞天图》
20106ph036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8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