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人体的经络系统在哪里?

30001ph007
人体经络像
30001ph007

经络的概念来源于医疗实践,与针灸、推拿等医疗方法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经络学说是说明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理论系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经络把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分的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令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30001ph008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0001ph008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为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正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均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首先将十二经脉分为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阴阳又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为阳明、太阳、少阳。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遍布全身。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由于脏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绦,故称为奇经八脉。“奇”有奇特、奇异的意思。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属于十二脏腑,也没有表里配合的关系,故称“奇经”。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为: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对十二经脉气血具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在头项部合于六阳经脉,故有“六合”之称。

30001ph009
人体经络模型
30001ph009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分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共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而任脉的别络从鸠尾(胸骨前的穴位名称)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于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bulb

大包

大包是穴位名称,位于侧胸部,腋中在线,第6肋骨间隙处。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处。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所划分。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体机的最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皮部分属于十二经脉,而十二经脉又“内属于脏腑”。所以,皮部感邪,可通过经络内传脏腑,而脏腑、经络的病变也能反映到相应的皮部。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30001ph010
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金明昌间(约1190年)刻本﹞
30001ph010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0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