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戏曲艺术

0519ph041
0519ph041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戏曲的唱,不是穿插在戏里的独立的声乐表演,而是为了塑造人物性格。因此,剧目中的唱段是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的发展需要来安排的。在戏曲的表演中,有时候要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这种高难度的动作常被人们叫做“绝活”,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戏曲的表演特技,不少是从杂技及民间的武术演变而来。借助于化妆的特技有“变脸”。变脸在很多剧种中都有,但以川剧最为著名,它有很多种变法,如吹粉,演员用吹起来的某种色粉来改变脸色。如扯脸,演员先将已画好的面具装在头顶上,变的时候一个一个的扯下来。变脸的动作需要快速敏捷,不留任何痕迹,这种特技非常适合于表现剧中人情绪的突然变化。舞台上常用的特技还有“喷火”。在某一特定的剧情中,为了制造气氛,演员的口中会连续喷出大团的火焰,以此增加神话色彩。

 

戏曲创作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南戏、元代的杂剧、明代的传奇、清地方戏的繁荣时期,舞台上上演过数以万计的剧目。传统戏曲的题材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表现男女婚姻的爱情题材,有歌颂忠臣烈士的历史题材,有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题材,有宣传孝子贤妇的伦理题材,有上天入地的神话题材等。同类的题材又有不同的故事内容,它们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和老百姓的思想情感、生活境遇。

 

早在中国远古时代,戏曲的种子已经在歌舞中孕育了,进入阶级社会后,这种歌舞艺术的传统依然存留在广大的农村中。至汉代,民间出现了带有故事性的歌舞表演。隋唐时期,带有喜剧性质的歌舞戏、参军戏相继问世,它们已具备戏曲的雏型。在宋代,较突出的是南戏的出现,南戏是在浙江永嘉一带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吸收了宋杂剧和其他民间伎艺而形成的。南戏的名称是相对于北方的杂剧而得名,它标志着中国戏曲达至成熟阶段。南戏的名作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等。时至元代,元杂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元杂剧以宋金杂剧为基础,并吸收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它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来演唱,所以又称做“北曲杂剧”。元杂剧有很多著名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他们的作品《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是元杂剧的经典之作。明代以后,南戏在南方各地的演出,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繁衍出众多的声腔剧种。它们的演出以及演出的剧本被称做明清传奇,其中以昆山腔、弋阳腔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明清传奇的传世名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及《浣纱记》、《宝剑记》、《鸣凤记》等。清代康熙初年至道光末年,是各种地方戏普遍兴起和蓬勃发展的时期,戏曲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艺术重在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因而,中国戏曲在舞台语言、舞台动作以及舞台调度等方面,与西方的写实话剧迥然不同,呈现出写意的特征。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也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0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