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明清时期的中阿交往

30036ph013
伊斯兰教经文
30036ph013

明代的中阿交往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这与明代朝廷奉行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有关。当时对阿拉伯世界的贸易基本由朝廷垄断,表现形式是朝贡贸易和郑和船队航行到阿拉伯互市。所谓朝贡贸易就是除少量贡品外,外国使者可以携带大量土特产同中国交易,商人也可随贡使来做生意。但朝贡贸易手续繁琐,有严格制度规定。而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不是致力于经贸发展,而是宣扬国威,怀柔藩属。海禁政策的结果是严重阻碍了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郑和下西洋后,印度洋上再也没有中国商船的踪迹,而葡萄牙殖民者则乘机东来,中阿的海上交通遂被葡萄牙人所操纵。

 

明朝中阿关系虽在经贸往来方面由盛而衰,但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的穆斯林却转而注重伊斯兰精神文化的介绍、发展、融汇,开始建设中国伊斯兰史上学理。这集中表现在明末清初开始建立起的经堂教育和开展有关伊斯兰教的汉语译著。经堂教育的首创者是胡登洲,最早从事汉语译著且成绩突出的是王岱舆张中

bulb

胡登洲

胡登洲(1522—1597年),字明普(又作普照),经名穆罕默德‧阿卜顿拉‧伊立亚色(Muhammad ‘abd al-Lāh Ilyās),陕西咸阳渭城人,回族。幼年曾学习儒书,并随明师学习伊斯兰经学。

bulb

王岱舆

王岱舆(约1570—1660年),别号真回老人,金陵(今南京上元县)人,回族。其祖先是阿拉伯人,因精通天文历算学,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被授以钦天监官,子孙世袭其职。岱舆幼承家学,熟悉阿拉伯文及伊斯兰教经籍。

bulb

张中

张中(约1584—1670年),字君时、时中,自号寒山叟、寒山樵叟,江苏姑苏(今苏州)人,回族。出身经师世家。自幼学习伊斯兰教与儒家经典。曾先后执教于扬州、苏州等地。曾师从崇祯十一年(1638年)来华讲学的印度经师阿世格,并根据其口授整理加工,于1640年(崇祯十三年)写成《归真总义》一书。

30036ph012
汉文伊斯兰教典籍
30036ph012

清朝继续执行闭关锁国政策,中阿之间交往十分有限。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一个独立国家逐渐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从此,清政府穷于应付殖民主义列强的侵扰,根本无暇顾及与拓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而阿拉伯国家自十六世纪以来,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十九世纪初后,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又先后沦为英、法、意等列强的殖民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自然难以得到正常发展。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0月2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