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古代货币

0901ph039
0901ph039

中国古代货币,早在公元前二十一至前十六世纪的夏朝就已经产生。秦汉以后基本定型的圆形方孔铜质钱币,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曾产生深远影响,自隋唐以来,东亚的朝鲜、日本等国皆仿铸和使用中国钱币;两宋以后,宋钱甚至成为了东南亚部分地区的主币。而中国在纸币的使用上,更是创造了世界最早的纪录。

 

钱币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货币,历代出现过不少别具代表性的钱币,包括秦半两钱、汉五铢钱、唐通宝钱以及清末铜元等。与此同时,还有许多特殊钱币曾出现,其中不乏收藏珍品,如祈福钱币、传形钱、合背钱。

 

根据文献记载,金银铸币早已存在。到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往往铸成一定形状的金银币来使用,如爰金、银布币以及仿制真贝的金贝、银贝等。及后,宋元以轻重论值的银锭,明清的本位货币银两,以及清代获广泛采用的银元,都是金银货币的代表。

 

纸币的出现,带来了货币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唐代的飞钱携带便利又有官方承兑,却并不是纸币。北宋时,诞育了最早的国家纸币──交子,是私人发行的信用兑换券,最初出现在四川。南宋有多种纸币,其中以会子最为通行。北方产铜少,铜材紧缺,因此在金国的货币体系中,先有纸币,后有铜钱。元代大部分时间里只有纸币一种合法通货,金银铜钱禁止使用。明太祖开始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是明代唯一的国家纸币。清政府对纸币持慎重态度,除了顺治时期曾经有过的一次短暂发钞,近二百年里都没再发行过纸币。到了清末,财政困难把种种顾虑撇在一旁,纸币政策与大钱政策才一道出笼。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实物货币,粮食与布帛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类。在东汉黄金作用消退、宋元白银作用增强的空隙里,因为钱币本身价值低贱,只能适用于小额交易,大额支付的客观需要,为谷帛带来了巨大的活动空间。在这700至800年的时间里,谷帛的地位、作用均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用于制造货币的材料十分丰富,除了金银、铜铁、纸张之外,还有铅、锡、泥土等。从秦到清,中国的金属货币铸造技术发展缓慢,直到清末才开始机器铸币的改革。至于纸币则采用雕版印刷,版分铜、木、铅等数种,因为印刷量大,担心印版磨损,绝大部分的纸币都用铜版印刷。

 

铸造发行后的货币必定要进入流通过程,而货币需求量和供应量之间不可能是完全相等的关系,供大于求,容易出现通货膨胀;求大于供,可能出现通货紧缩。部分货币因为多余而退出流通,也有部分货币纯粹因为积攒财富的需要而成为窖藏的对象。长期并存的多种货币形态,产生了彼此之间兑换的需要;异地大额现金转移,产生了汇兑的要求,并发展出相应的钱庄和票号等机构。广泛的中外交流,造成了中外货币的频繁流动。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2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