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貨幣

0901ph039
0901ph039

中國古代貨幣,早在公元前二十一至前十六世紀的夏朝就已經產生。秦漢以後基本定型的圓形方孔銅質錢幣,對周邊國家和地區曾產生深遠影響,自隋唐以來,東亞的朝鮮、日本等國皆仿鑄和使用中國錢幣;兩宋以後,宋錢甚至成為了東南亞部分地區的主幣。而中國在紙幣的使用上,更是創造了世界最早的紀錄。

 

錢幣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金屬貨幣,歷代出現過不少別具代表性的錢幣,包括秦半兩錢、漢五銖錢、唐通寶錢以及清末銅元等。與此同時,還有許多特殊錢幣曾出現,其中不乏收藏珍品,如祈福錢幣、傳形錢、合背錢。

 

根據文獻記載,金銀鑄幣早已存在。到春秋戰國時期,金銀往往鑄成一定形狀的金銀幣來使用,如爰金、銀布幣以及仿製真貝的金貝、銀貝等。及後,宋元以輕重論值的銀錠,明清的本位貨幣銀兩,以及清代獲廣泛採用的銀元,都是金銀貨幣的代表。

 

紙幣的出現,帶來了貨幣發展進程中的一次飛躍。唐代的飛錢攜帶便利又有官方承兌,卻並不是紙幣。北宋時,誕育了最早的國家紙幣──交子,是私人發行的信用兌換券,最初出現在四川。南宋有多種紙幣,其中以會子最為通行。北方產銅少,銅材緊缺,因此在金國的貨幣體系中,先有紙幣,後有銅錢。元代大部分時間裡只有紙幣一種合法通貨,金銀銅錢禁止使用。明太祖開始發行的「大明通行寶鈔」,是明代唯一的國家紙幣。清政府對紙幣持慎重態度,除了順治時期曾經有過的一次短暫發鈔,近二百年裡都沒再發行過紙幣。到了清末,財政困難把種種顧慮撇在一旁,紙幣政策與大錢政策才一道出籠。

 

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着實物貨幣,糧食與布帛是其中最重要的兩類。在東漢黃金作用消退、宋元白銀作用增強的空隙裡,因為錢幣本身價值低賤,只能適用於小額交易,大額支付的客觀需要,為穀帛帶來了巨大的活動空間。在這700至800年的時間裡,穀帛的地位、作用均達到頂峰。

 

中國古代用於製造貨幣的材料十分豐富,除了金銀、銅鐵、紙張之外,還有鉛、錫、泥土等。從秦到清,中國的金屬貨幣鑄造技術發展緩慢,直到清末才開始機器鑄幣的改革。至於紙幣則採用雕版印刷,版分銅、木、鉛等數種,因為印刷量大,擔心印版磨損,絕大部分的紙幣都用銅版印刷。

 

鑄造發行後的貨幣必定要進入流通過程,而貨幣需求量和供應量之間不可能是完全相等的關係,供大於求,容易出現通貨膨脹;求大於供,可能出現通貨緊縮。部分貨幣因為多餘而退出流通,也有部分貨幣純粹因為積攢財富的需要而成為窖藏的對象。長期並存的多種貨幣形態,產生了彼此之間兌換的需要;異地大額現金轉移,產生了匯兌的要求,併發展出相應的錢莊和票號等機構。廣泛的中外交流,造成了中外貨幣的頻繁流動。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