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纸币早于何时面世?

0901ph024
“交子”钞版拓本
0901ph024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初期,人们就发明了以布为币材的“里布”,长2尺,宽2寸,写上年月、地址和钱数,再由发行人加盖印章,即可充当交易媒介。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交易曾用“牛皮币”,买家用牛皮一张写上自己的姓名或特定符号付给货主以作支付工具,货主或其他持有这张牛皮的人可随时向买家要求兑付家牛。当时还有一种名为“傅别”的票券,类似于今天的期票,上面写有一行关于钱数的文字,中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到期合券相验付款。卖方所执半券与里布、牛皮币一样,均可转让。

 

汉武帝时,国用一时困顿,因皇家苑养了不少鹿,遂收集鹿皮制成白鹿皮币,规定王侯宗室拜见皇帝或举行其他重要的仪式,一定要用这种皮币来衬垫玉璧。皮币长宽各一尺,上面画着彩色的图案,边缘以藻装饰,一块皮币价值40万钱,而玉璧仅值几千钱。皮币的象征意义大于货币作用,实际流通范围十分狭隘。

 

上述种种,至多只能算是纸币的雏形,真正使用纸币是从北宋开始。

bulb

音:〔普〕yòu;〔粤〕jɐu6,音“右”。

义:有围墙的园林,通常指用作畜养禽兽的场所或菜园、果园之类。

bulb

音:〔普〕huì;〔粤〕kui2,音“绘”。

义:通“绘”,花纹。藻缋即华丽的彩妆

 

0901ph025
近代的交通银行纸币
0901ph025

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原来只是私人发行的信用兑换券,最初出现在四川,“交子”就是四川方言,“交”即相交、相会合,“子”是语尾音。当时四川主要用铁钱,体重值轻,大铁钱1,000文可重25斤,经常要用车子拉钱,十分不便,纸质“交子”应运而生。先是由个别商人自行开出收据式的手写票券,继而由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铜版印刷的交子,券上有密码花押,但金额是临时填写的。交子可以兑换成现钱,也可以直接用于流通。

 

有期限的国家纸币

后来,私交子因信用危机而被废,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国家垄断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一切技术规定均仿自私交子,用红、青(蓝)、黑三色铜版套印,也有密码花押,并加盖本州岛州印。官交子有固定的票面金额,有一定的流通期限,三年为期(界),期满即以新换旧。发行限额为每期1,256,340贯,并有发行准备金(“钞本”)。官交子可以兑现成金、银、钱以及度牒(度牒原是政府发给和尚的身份证,因做和尚可以免除许多捐税,所以度牒能卖钱),而流通范围基本上仍只限于四川,陕西、河东(今山西一带)一度流行。

 

南宋会子改官办

南宋有多种纸币,其中以会子最为通行。“会子”是相会的意思,最初也是民间自由发行的汇票性质的票券。在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改为官办,遂成法定通货。会子形制长方形,红、蓝、黑三色铜版印刷,面额固定,原来只有一贯一种,后来又增发200、300、500文数种,票面上标明发行机关为“行在会子库”。

 

与北宋交子相比,会子作为国家纸币的作用和特征更加明显:第一、会子流通区域更广。虽然会子使用区域最早只限于临安附近的两浙,但后来扩大到淮南、淮北、湖北、京西,遍及东南各路,发展为南宋流通领域中最主要的货币。第二、会子流通数量更多。会子初以三年为一界,每界限额1,000万贯,较之交子已增发七倍;1247年又宣布第十七、十八界会子永久通行,不再规定作废期限,旧钞可以随时向政府兑换新钞,流通中的会子数量成倍增加。

0901ph026
南宋会子
0901ph026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2月0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