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古代有什么先进的农耕技术?

0810ph018
田垄
0810ph018

刀耕火种是一种原始的耕种方式。古人发现掉落在火烧地上的植物种子生长得特别好,后来他们模仿这一过程。火不仅清除了杂草和病虫害,同时还给作物预先提供了天然的肥料:草木灰。不过连年砍烧会导致可林木减少,肥力下降,产量降低,因此,一般两三年之后便要重新选择林地。

0810ph017
这是有七千多年的信了遗址,图中的模型描绘原始狩猎的情形。
0810ph017

自汉代至唐代,古籍中提到南方稻作技术,往往用“火耕水耨”来概括,就是先用火把田中的杂草烧掉,然后再种上稻子,这时候再水淹,这样稻还能正常生长,而杂草却难以生存。这种稻作技术虽然原始,但却巧妙地运用了水稻不怕水淹的这一特性。所以尽管宋代以后,以“耕、耙、耖”和耘田、烤田为核心的稻作技术得以普及,但在某些方面仍然保留着火耕水耨的遗迹。

 

中国北方降水稀少,历代采用的是耕耱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耱来磨平地面和磨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魏晋时期,则在耕耱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最早对这一耕作技术体系进以“耕、耙、”为核心的旱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农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0810ph016
“耕、耙、耱”画像砖之“耕”
0810ph016

水田耕作和旱地耕作在很多方面都可通用,所以唐代江南人陆龟蒙提到“耕而后有爬(耙),爬而后有礰礋焉,有碌碡焉。”礰礋和碌碡是两种和耱(耮)功用相当的农具。不过适应水田耕作的需要,作了一些改进。

0810ph015
南方水田
0810ph015

畎亩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农学史上最早的一种抗旱排涝的耕作法。古人有个说法,就是“上田弃亩”,意思是说: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对于降水稀少,土壤干旱的中国北方是非常适用的。因为水往低处流。沟低于垄,自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就比垄上高。将作物种在沟里有利于防旱保墒(田地里土壤的湿度),这就是畎亩法抗旱的道理。抗旱主要体现在“上田弃亩”之中。西汉的代田法便将“上田弃亩”的抗旱原理发扬光大。

 

代田法是西汉中期农学家赵过所发明并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它的方法是在面积为一亩的长条形土地上,开三条一尺宽一尺深的沟(畎),沟的位置每年都有轮换,因此称为“代田”。将种子播种于沟中,等到苗发芽长叶以后,便在中耕除草的同时,将沟两边的垄土,耙下来埋在作物的根部,这样便能起到防风抗倒伏(直立生长的作物生成歪斜或倒地),抗旱的作用。汉代除了代田法外还有一种抗旱高产的栽培技术方法,这就是区种法。区种法又称区田法,是专为抗旱而设计。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2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