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婚嫁习俗

30042ph071
30042ph071

中华民族将婚姻视为“终身大事”,婚礼是人生最为隆重的礼仪。通过婚礼建立新家庭,男女双方家庭之间建立姻亲关系,加之亲友圈的复合,是社会网络的重建。婚俗文化在朝代更迭、生产发展、种族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变化。

 

通过男女对歌或跳舞,以此相识相知缔结婚姻的浪漫习俗。秦汉以后的汉族地区,由于生产的发展和受封建礼教束缚及其媒妁婚的盛行而趋于消失,在边远地区侗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和客家人中却得以传承。

 

古人有早婚的习俗,如唐朝男十五、女十三就可谈婚论嫁。而随着父权制、家族制、私有制的发展,儿女视为家族和家庭私有财产的一部分,不少父母不顾当事人是否有爱情,强行包办、买卖婚姻。萌发娃娃亲、指腹为婚、典妻、冥婚等陋俗。

 

十九世纪末,西方婚仪东渐,一些人参酌中西礼法,舍去部分宗教仪轨,倡导文明婚礼,是婚礼变革的肇始。伴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妇女思想逐渐解放,开明学者和进步青年撼动封建礼教,世风日渐开化,婚俗变革得以展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不少青年反对包办婚姻,大胆追求恋爱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发生根本性变革。195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首次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婚姻的基本模式,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这部婚姻法是中国婚姻史的里程碑,标志着封建婚姻制度终结。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择偶标准受社会风气影响明显,妇女婚姻自主意识被唤醒,她们不再认命,纷纷起来反抗包办婚姻,摆脱封建束缚。

 

1966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强力涤荡旧俗陋习,强行推行晚婚晚育。谈婚论嫁先看政治面貌、家庭出身,查成分。婚嫁仪式简朴单调,杜绝了繁文缛节和铺张浪费。民间礼仪被要求厉行节约,不得有情色和宗教迷信色彩,替而代之的是要表现对领袖毛泽东的无限热爱和无限崇拜。二元户籍制度人为地造成城镇与农村户口的巨大差别,导致许多城乡青年婚恋择偶横添无奈的悲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肇始,一些传统婚嫁习俗重新得以传承,其中的宗教色彩不再被官方禁止。民间嫁妆开始注重实惠。

 

随着国门渐启、户籍制度改革、国民迁徙和择业愈来愈自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催生观念的变化,男欢女爱的择偶机会和自由度空前提高。离婚潮几度突发,主要原因各有不同。婚前同居、异地婚姻、异族婚姻和涉外婚姻逐渐增多。计划生育国策、生活水平好转使婚礼有愈来愈隆重、消费愈来愈高的趋势,攀比心理普遍,奢侈之风抬头。二十一世纪肇始,通过互联网方式为单身男女介绍朋友的网络红娘”成为另一趋势。

 

现婚俗多元化已成趋势,在城镇出现新的时代特点:新人意愿成为主导,家长意见仅供参考。嫁娶双方趋于平等,男尊女卑意识淡化。婚礼排场仍喜攀比,中西仪式随心混搭。浪漫温馨日见其多,禁忌规矩愈来愈少。但其中生生不息的繁衍文化、趋吉避凶的吉祥文化以及追求幸福的精神寄托等是始终不变的核心。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