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清末开始流行文明婚礼

30042ph041
1969年5月,因物质紧缺,文革时许多日用品须按计划供给。结婚可凭证多领,这张结婚证被单位领导粗鲁地批注上“油票已发、茶叶已付”。
30042ph041

十九世纪末,西方婚仪东渐,一些人参酌中西礼法,吸取西式婚仪隆重、简便的优点,又舍去教堂、牧师等宗教仪轨,创造一套新式婚礼,是中国婚礼变革的肇始,于东南沿海大都会和商埠中流行。《清稗类钞》记载:“迎亲之礼,晚近不用者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民国年间,大城市已有专门经营文明结婚用品商店,提供仪式单、各色花车、西式乐队,新人礼服、花篮、手花、胸花等租赁服务。

30042ph037
民国,北京中西结合的婚俗,西洋军乐队后紧随着中式迎亲队伍。
30042ph037
30042ph039
民国,“全国首创结婚专家”天津紫房子新式结婚服务社结婚用品目录。
30042ph039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

1950年5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首次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婚姻的基本模式,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这部婚姻法是中国婚姻史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封建婚姻制度终结,新的婚嫁习俗从此兴起。

30042ph04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新婚姻法的鼓励下,广州农村青年举行新式婚礼。
30042ph04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择偶标准受社会风气影响明显,追求政治上的进步是青年普遍心理。人民公社成立后,政令可以直达乡村和边疆,宗族、部落势力影响急剧消减,出现粗暴干涉民族宗教信仰和婚娶习惯的问题。

 

随着新婚姻法的贯彻和无神论教育的全面灌输,唤醒了妇女婚姻自主意识,她们不再认命,纷纷起来反抗包办婚姻,摆脱封建束缚。

 

1966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移风易俗更是史无前例,强力涤荡旧俗陋习,强行推行晚婚晚育。谈婚论嫁先看政治面貌、家庭出身,查成分。工人和贫下中农成分最佳,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简称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或他们的子女则被打入另册,低人一等。婚嫁仪式简朴单调,婚礼多以开晚会、会餐、茶会以及吃喜糖等形式举行,杜绝了繁文缛节和铺张浪费。民间礼仪被要求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不得有情色和宗教迷信色彩,替而代之的是要表现对毛泽东的无限热爱和无限崇拜。婚礼拜天地改为向领袖像鞠躬。结婚证书赫然印着“要斗私批修”等语录。亲友赠送《毛泽东选集》、毛主席像章和笔记本以示祝贺。

30042ph038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明婚礼,新娘穿粉色旗袍,披戴婚纱,新郎西装革履。天津泰丰机器染厂特别推的“新婚”品牌衣着面料商标。
30042ph03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肇始,一些传统婚嫁习俗重新得以传承,其中的宗教色彩不再被官方禁止。民间嫁妆开始注重实惠,新人向往的是“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随着国门渐启、国民迁徙和择业愈来愈自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观念的变化,男欢女爱的择偶机会和自由度空前提高。婚前同居、异地婚姻、异族婚姻和涉外婚姻逐渐增多。计划生育国策、生活水平好转使婚礼有愈来愈隆重、消费愈来愈高的趋势,攀比心理普遍,奢侈之风抬头。

 

同时也有许多青年对自己的婚礼不愿意照搬俗套,自主性趋强。倾向增添浪漫、温馨的色彩,出现旅行度蜜月、空中婚礼、水底婚礼等新时尚婚礼。

 

“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扬。”形象地概括了大陆六十多年婚俗变化。

30042ph042
1982年,广东开平侨乡,光脚丫的女孩和自行车、收录三用机、电风扇一起合影。
30042ph042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11月1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