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婚嫁習俗

30042ph071
30042ph071

中華民族將婚姻視為「終身大事」,婚禮是人生最為隆重的禮儀。通過婚禮建立新家庭,男女雙方家庭之間建立姻親關係,加之親友圈的複合,是社會網路的重建。婚俗文化在朝代更迭、生產發展、種族交流過程中不斷豐富和變化。

 

通過男女對歌或跳舞,以此相識相知締結婚姻的浪漫習俗。秦漢以後的漢族地區,由於生產的發展和受封建禮教束縛及其媒妁婚的盛行而趨於消失,在邊遠地區侗族、壯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和客家人中卻得以傳承。

 

古人有早婚的習俗,如唐朝男十五、女十三就可談婚論嫁。而隨着父權制、家族制、私有制的發展,兒女視為家族和家庭私有財產的一部分,不少父母不顧當事人是否有愛情,強行包辦、買賣婚姻。萌發娃娃親、指腹為婚、典妻、冥婚等陋俗。

 

十九世紀末,西方婚儀東漸,一些人參酌中西禮法,捨去部分宗教儀軌,宣導文明婚禮,是婚禮變革的肇始。伴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婦女思想逐漸解放,開明學者和進步青年撼動封建禮教,世風日漸開化,婚俗變革得以展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不少青年反對包辦婚姻,大膽追求戀愛自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婚俗發生根本性變革。1950年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的第一部法律,首次用法律的形式確定婚姻的基本模式,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這部婚姻法是中國婚姻史的里程碑,標誌着封建婚姻制度終結。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擇偶標準受社會風氣影響明顯,婦女婚姻自主意識被喚醒,她們不再認命,紛紛起來反抗包辦婚姻,擺脫封建束縛。

 

1966至1976年的十年動亂,強力滌蕩舊俗陋習,強行推行晚婚晚育。談婚論嫁先看政治面貌、家庭出身,查成分。婚嫁儀式簡樸單調,杜絕了繁文縟節和鋪張浪費。民間禮儀被要求厲行節約,不得有情色和宗教迷信色彩,替而代之的是要表現對領袖毛澤東的無限熱愛和無限崇拜。二元戶籍制度人為地造成城鎮與農村戶口的巨大差別,導致許多城鄉青年婚戀擇偶橫添無奈的悲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肇始,一些傳統婚嫁習俗重新得以傳承,其中的宗教色彩不再被官方禁止。民間嫁妝開始注重實惠。

 

隨着國門漸啟、戶籍制度改革、國民遷徙和擇業愈來愈自由,社會經濟的發展催生觀念的變化,男歡女愛的擇偶機會和自由度空前提高。離婚潮幾度突發,主要原因各有不同。婚前同居、異地婚姻、異族婚姻和涉外婚姻逐漸增多。計劃生育國策、生活水準好轉使婚禮有愈來愈隆重、消費愈來愈高的趨勢,攀比心理普遍,奢侈之風抬頭。二十一世紀肇始,通過互聯網方式為單身男女介紹朋友的「網路紅娘」成為另一趨勢。

 

現婚俗多元化已成趨勢,在城鎮出現新的時代特點:新人意願成為主導,家長意見僅供參考。嫁娶雙方趨於平等,男尊女卑意識淡化。婚禮排場仍喜攀比,中西儀式隨心混搭。浪漫溫馨日見其多,禁忌規矩愈來愈少。但其中生生不息的繁衍文化、趨吉避凶的吉祥文化以及追求幸福的精神寄託等是始終不變的核心。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