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郑和下西洋

0115ph027
0115ph027

郑和是明成祖信任的宦官,知识丰富,又是伊斯兰教徒,皇帝认为以他为使节可以加强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联系。

 

郑和的船队是十五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技术最先进的船队。每次出海均有大小船只200多艘,其中巨型宝船是船队中最大的海船,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可载800人。另外还有大小不等的各种护航战船、后勤补给船等。船队出海的随行者总在两万七八千人之间,这些人员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船队还使用指南针和天文定位等当时最先进的导航技术,以及运用旗帜、灯笼、音响等有效的通讯联络方法。

 

郑和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开辟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堪称世界远航的先驱者。

 

与西方航海家寻求贸易、殖民机会不同,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并借此加强与西洋各国的友好联系。在所经各国,郑和都按照儒家朝贡礼仪,以厚往薄来的原则招徕各国纳贡,与之建立友好关系。

 

通过朝贡贸易,诸小国认可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当时西洋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皇帝朱棣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十五世纪初期,中国是世界上文明程度高、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郑和所到之处,均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国历法、图书、冠服、度量衡器和建筑技术、医术等,宣扬中国的制度和文化。中国的手工业产品、茶、瓷器等通过交换输入了西洋各地,而亚非各国的当地物资和动物,如药材、香料、宝石等也输入中国。至今在东南亚不少地方,还有关于郑和船队的故事流传,也有纪念郑和的庙宇等遗迹。

 

郑和船队打通了由中国横渡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以及非洲东南部的航路,为西方人的大航海开通了道路。后来,当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告诉他们说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航队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顺利到达了印度。

 

郑和在28年的时间里航行7次,经历了许多危险,他都一一解决。在第七次航行中,他因病在印度西海岸去世,皇帝将他赐葬在南京。另有学者认为,郑和在南京的坟墓实为衣冠冢,他的遗体当时已经海葬。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