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鄭和下西洋

0115ph027
0115ph027

鄭和是明成祖信任的宦官,知識豐富,又是伊斯蘭教徒,皇帝認為以他為使節可以加強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聯繫。

 

鄭和的船隊是十五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船隻最多、技術最先進的船隊。每次出海均有大小船隻200多艘,其中巨型寶船是船隊中最大的海船,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長約138米,寬約56米,可載800人。另外還有大小不等的各種護航戰船、後勤補給船等。船隊出海的隨行者總在兩萬七八千人之間,這些人員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船隊還使用指南針和天文定位等當時最先進的導航技術,以及運用旗幟、燈籠、音響等有效的通訊聯絡方法。

 

鄭和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開闢新航路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堪稱世界遠航的先驅者。

 

與西方航海家尋求貿易、殖民機會不同,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並借此加強與西洋各國的友好聯繫。在所經各國,鄭和都按照儒家朝貢禮儀,以「厚往薄來」的原則招徠各國納貢,與之建立友好關係。

 

通過朝貢貿易,諸小國認可明朝的宗主國地位。當時西洋各國都積極到中國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皇帝朱棣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更有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託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十五世紀初期,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程度高、經濟文化發達的國家。鄭和所到之處,均向當地人民傳播中國曆法、圖書、冠服、度量衡器和建築技術、醫術等,宣揚中國的制度和文化。中國的手工業產品、茶、瓷器等通過交換輸入了西洋各地,而亞非各國的當地物資和動物,如藥材、香料、寶石等也輸入中國。至今在東南亞不少地方,還有關於鄭和船隊的故事流傳,也有紀念鄭和的廟宇等遺跡。

 

鄭和船隊打通了由中國橫渡印度洋,到達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以及非洲東南部的航路,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開通了道路。後來,當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告訴他們說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裡。航隊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順利到達了印度。

 

鄭和在28年的時間裡航行7次,經歷了許多危險,他都一一解決。在第七次航行中,他因病在印度西海岸去世,皇帝將他賜葬在南京。另有學者認為,鄭和在南京的墳墓實為衣冠塚,他的遺體當時已經海葬。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