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细说泉州蜕变的历史

20205ph005
晋江沿海一带的渔市(中国新闻社提供)
20205ph005

远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晋江流域就已经居住着古越族人。古越族人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大片地区,统称百越,居住在福建境内的称闽越族。他们纹身断发,并擅于造舟与航海。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越族人已经能够把他们所造的船只献给周朝天子。越族人的造船与航海传统,对后世泉州造船与航海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公元三世纪的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发生了巨大动乱。大批晋人向中国南方迁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民族大迁徙。当时,有一批移民南迁到今泉州地区,并沿江而居,晋江也因此得名。晋代中原汉人的南迁,是泉州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术,与本地的越族文化相互交融,促进晋江流域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北朝时,泉州港开始兴起。最初踏上泉州的外国人,是一个名叫拘那罗陀的印度僧人,他前来中国传教多年,于南北朝时(公元558年)经江西来到梁安郡(郡治在今泉州南安市丰州镇),并从这里搭乘大船,前往马来半岛的棱加修国准备回国,中途因遇台风而停留在南越,这是史书上有关泉州港对外交通的第一次明确记载,说明这时的泉州不仅能够制造大船,而且已经通航东南亚国家。

 

唐代的建城迁治是泉州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泉州原来的行政中心,设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了进一步发展泉州的海外贸易,公元718年(唐开元六年),泉州的行政中心从丰州往晋江下游方向迁移了近8公里,设在今泉州市区。同时将它由东南面一大片沿海地区分割出来,另立晋江县。数年之后,建造了一座周长3里的城──子城。城内的北面主要是行政区,南面为工商业区。从此,泉州作为一个港市崛起于中国的东南沿海。

20205ph008
刺桐人对船情有独钟,从当地唐代墓葬出土的冥器灶中,有造成船形的,可见海事在刺桐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20205ph008

唐代中期以后,由于西域各国政治关系的复杂变化,“陆上丝绸之路”严重受阻。中国的经济重心从此逐渐南移到江淮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海上丝绸之路”显得更加重要,促进了泉州港勃兴。唐代中后期的泉州港,是海外商人、传教士和使者频繁出入的港口。为了表明中央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以及保护来华贸易商人,公元834年(唐大和八年)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包括泉州在内的福建等地方官员要经常关心海外客商,除了规定收取的税收外,不能任意加重税率,要保证商品流通、自由贸易等优惠政策和措施。不仅如此,还在泉州特设参军事4人,管理海外往来的使节和商人。这说明了泉州港在中国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20205ph007
唐代泉州户口记录,可见当时人口之稠密。
20205ph007

五代时期,先后统治泉州的王延彬、留从效和陈洪进,都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兴盛,使泉州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持城市的建设,以适应交通贸易的需要。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泉州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引起北宋政府关注,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1087年(元佑二年),北宋政府在泉州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设立泉州市舶司,确立了泉州作为重要贸易港口的地位,极大推动了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和拓展了泉州与海外贸易的国际网络,终成为物货浩瀚的东方贸易大港。 到了元代,统治者采取更为开放的海外贸易政策,泉州港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 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极盛时期。当时欧洲中世纪著名游历家在他们的游记中,都见证了泉州港的繁华。1225年(南宋宝庆元年),泉州市舶司负责官员赵汝适写了一本很重要的著作,叫《诸蕃志》,记录了泉州同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的情况。到了元代,当泉州处于极盛时期,一个长住泉州的江西商人汪大渊写了一本同样重要的著作《岛夷志略》,泉州同海外的贸易往来此时已发展到98个国家和地区。

20205ph009
在战乱中沉没的宋古船中出土的文件
20205ph009
20205ph010
宋代古船出土的象棋子、铜铁钱、椰子壳、贝壳和船员戴的藤帽。(泉州海交馆藏)
20205ph010

明清时期泉州港最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官方贸易的萎缩;二是私商贸易的活跃;三是海外移民热潮的出现。明朝初期,为防止逃亡海上的反对势力卷土重来,以及因倭寇患境,造成海疆不靖,明太祖朱元璋对海外贸易实施严格限制,与邻近国家建立了朝贡贸易关系。海禁政策对泉州港的影响巨大, 1370年(洪武三年),朝廷重新在泉州港设置市舶司机构,但被限定只通琉球。100年后,市舶司机构移置福州,泉州作为琉球入贡口岸的历史也宣告结束,标志着泉州港从一个国际大港沦为一般的地方港口。

20205ph006
明禁海令下,只剩蚶江可通台湾。图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记载蚶江与台对渡的闽台历史。
20205ph006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0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