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佛寺有哪些形式?

20208phn0002_01
泉州少林寺
20208phn0002_01

佛教自东汉初传中国,以东汉初年洛阳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伊始,到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佛教发展也分为南北两个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地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南、北方佛教胜地和佛寺建筑建构呈现地域性建筑文化特性。至于西藏佛教各教派中以最后兴起的格鲁派寺院组织最为严密、完善。在藏传佛教建筑中,寺院虽然是僧人学经的经学院,但在政教合一的制度下,其内部的等级分明,分工明确,是西藏社会的缩影。中国佛教的佛寺还有寺庙、佛塔、石窟寺等各种形式。

 

石窟寺

石窟是将山崖石壁开凿为寺龛的特殊佛教建筑类别,故称石窟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公元三世纪中国北方就已经出现仿照印度石窟建筑的石窟寺。中国的石窟寺有僧房窟、塔庙窟、佛殿窟、大像窟四种。僧房窟酷似印度的毗诃罗,窟中央为大厅,大厅四壁下部开设僧人居住的石室,厅后部设一佛堂。僧房窟是僧人居住、修禅和集会之所在。塔庙窟犹如印度的支提形制,在僧人礼拜的殿堂内竖立中心柱,并将其雕琢为塔形,通常又称为中心塔柱窟。佛殿窟为奉佛礼佛活动场所,一般在窟中雕出佛的形象,或在窟中壁上开龛,内置雕像。大像窟则是设置大型佛像的洞窟,即所谓摩崖龛像石窟。

20208ph007
山东济南青铜山唐代石窟
20208ph007

塔庙

因受印度影响,早期中国北方佛教建筑形制因循了古代印度式样,基本特征是砖石结构的宫塔式,传至中国北方后,开始吸收中国的技术与文化,形成宫塔式的塔庙。宫塔式佛寺是以象征“天宫千佛”的巨型“宫塔”为主体,塔后建佛堂,周围是僧舍的佛教寺院形制。按此制度构筑的宝塔每层外壁布满佛龛,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称之为“佛图”或“浮图”,象征“天宫千佛”,故称“宫塔”。

20208ph008
西藏江孜万佛塔的塔庙建筑
20208ph008

汉式寺庙

汉式的廊院佛寺形制,较之楼塔式佛寺形制具更大感召力。廊院式佛寺以大殿为主体建筑,周围依次建殿、堂、楼、阁等配殿建筑。汉式佛寺中轴线分明,左右配殿对称,布局严谨有序。另外,汉式佛寺中还有一种汉族寺庙建筑形式与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形式相结合而建造的寺庙,比如河北承德的普宁寺、普乐寺。寺庙的前部分为中轴线分明、左右建筑对称、由层层庭院组成的汉族佛寺建筑形式,而后部却是建于一个高大坛台上,中间安置主体建筑,四面安置配殿或次要建筑的曼陀罗式建筑。

bulb

曼陀罗

曼陀罗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又译“曼涂罗”,意译“坛”、“坛场”、“坛城”、“轮圆具足”等。在古印度,最初的曼陀罗是指密宗修法时防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场地筑一圆形或方形土台;国王即位或僧人剃度的仪式均在此台上举行,邀请诸神佛亲临作证,并在坛台上绘出他们的像。后来引申为修习密宗的不同境界。

20208ph004
汉式寺庙──北京法源寺大雄宝殿
20208ph004

伽蓝七堂制禅院

“伽蓝”是梵文音译指称,意思是指僧院。伽蓝七堂制禅院形成规范的年代莫衷一是,但自从“伽蓝七堂”成为佛教寺院建筑的规范之后,山门、佛殿、法堂、方丈、斋房、浴室、东司(厕所)等建构被列为必不可少的形制,即伽蓝七堂制禅院。在以殿为中心的佛寺布局中,殿堂楼舍有前殿、正殿、后殿、配殿之分。前殿包括山门、天王殿、钟楼与鼓楼一组建筑;正殿由建在中轴在线的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藏经楼等建筑组成;后殿由三佛殿、伽蓝殿或毗卢殿等建筑组成;配殿则指位于中轴线两侧的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等殿堂。

20208ph005
上海龙华寺是伽蓝七堂制禅院
20208ph005

喇嘛寺

藏传佛教寺院(又称喇嘛寺)由于不单是一个佛寺的形制,也是一个庄严神圣的精神空间,这是与南北佛寺显著的不同之处,其建筑形式与内涵非常丰富。藏传佛教寺院由佛事活动用房和僧居生活用房两大部分组成。佛事活动部分有供奉佛像、灵塔、信徒朝拜用的佛殿、塔殿等;有供僧人在室内聚会习经的经堂,有在室外习经、辩经的夏经院;有供信徒朝拜的佛塔与塔院。此外还有为宗教服务的雕刻及印制佛经的印经院、藏经室、制作香烟品的作坊以及供寺院管理机构使用的办公、库房、厨房、马厩、招待香客房等。

20208ph006
四川西部的理塘寺属喇嘛寺
20208ph006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5月0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