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佛寺有哪些形式?

20208phn0002_01
泉州少林寺
20208phn0002_01

佛教自東漢初傳中國,以東漢初年洛陽白馬寺為中國佛寺之伊始,到魏晉南北朝國家分裂,佛教發展也分為南北兩個地區。由於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和地方建築風格的影響,南、北方佛教勝地和佛寺建築建構呈現地域性建築文化特性。至於西藏佛教各教派中以最後興起的格魯派寺院組織最為嚴密、完善。在藏傳佛教建築中,寺院雖然是僧人學經的經學院,但在政教合一的制度下,其內部的等級分明,分工明確,是西藏社會的縮影。中國佛教的佛寺還有寺廟、佛塔、石窟寺等各種形式。

 

石窟寺

石窟是將山崖石壁開鑿為寺龕的特殊佛教建築類別,故稱石窟寺。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公元三世紀中國北方就已經出現仿照印度石窟建築的石窟寺。中國的石窟寺有僧房窟、塔廟窟、佛殿窟、大像窟四種。僧房窟酷似印度的毗訶羅,窟中央為大廳,大廳四壁下部開設僧人居住的石室,廳後部設一佛堂。僧房窟是僧人居住、修禪和集會之所在。塔廟窟猶如印度的支提形制,在僧人禮拜的殿堂內豎立中心柱,並將其雕琢為塔形,通常又稱為中心塔柱窟。佛殿窟為奉佛禮佛活動場所,一般在窟中雕出佛的形象,或在窟中壁上開龕,內置雕像。大像窟則是設置大型佛像的洞窟,即所謂摩崖龕像石窟。

20208ph007
山東濟南青銅山唐代石窟
20208ph007

塔廟

因受印度影響,早期中國北方佛教建築形制因循了古代印度式樣,基本特徵是磚石結構的宮塔式,傳至中國北方後,開始吸收中國的技術與文化,形成宮塔式的塔廟。宮塔式佛寺是以象徵「天宮千佛」的巨型「宮塔」為主體,塔後建佛堂,周圍是僧舍的佛教寺院形制。按此制度構築的寶塔每層外壁佈滿佛龕,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稱之為「佛圖」或「浮圖」,象徵「天宮千佛」,故稱「宮塔」。

20208ph008
西藏江孜萬佛塔的塔廟建築
20208ph008

漢式寺廟

漢式的廊院佛寺形制,較之樓塔式佛寺形制具更大感召力。廊院式佛寺以大殿為主體建築,周圍依次建殿、堂、樓、閣等配殿建築。漢式佛寺中軸線分明,左右配殿對稱,佈局嚴謹有序。另外,漢式佛寺中還有一種漢族寺廟建築形式與藏傳佛教寺廟建築形式相結合而建造的寺廟,比如河北承德的普寧寺、普樂寺。寺廟的前部分為中軸線分明、左右建築對稱、由層層庭院組成的漢族佛寺建築形式,而後部卻是建於一個高大壇台上,中間安置主體建築,四面安置配殿或次要建築的曼陀羅式建築。

bulb

曼陀羅

曼陀羅是梵文Mandala的音譯,又譯「曼塗羅」,意譯「壇」、「壇場」、「壇城」、「輪圓具足」等。在古印度,最初的曼陀羅是指密宗修法時防止「魔眾」侵入,在修法場地築一圓形或方形土台;國王即位或僧人剃度的儀式均在此台上舉行,邀請諸神佛親臨作證,並在壇台上繪出他們的像。後來引申為修習密宗的不同境界。

20208ph004
漢式寺廟──北京法源寺大雄寶殿
20208ph004

伽藍七堂制禪院

「伽藍」是梵文音譯指稱,意思是指僧院。伽藍七堂制禪院形成規範的年代莫衷一是,但自從「伽藍七堂」成為佛教寺院建築的規範之後,山門、佛殿、法堂、方丈、齋房、浴室、東司(廁所)等建構被列為必不可少的形制,即伽藍七堂制禪院。在以殿為中心的佛寺佈局中,殿堂樓舍有前殿、正殿、後殿、配殿之分。前殿包括山門、天王殿、鐘樓與鼓樓一組建築;正殿由建在中軸線上的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藏經樓等建築組成;後殿由三佛殿、伽藍殿或毗盧殿等建築組成;配殿則指位於中軸線兩側的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等殿堂。

20208ph005
上海龍華寺是伽藍七堂制禪院
20208ph005

喇嘛寺

藏傳佛教寺院(又稱喇嘛寺)由於不單是一個佛寺的形制,也是一個莊嚴神聖的精神空間,這是與南北佛寺顯著的不同之處,其建築形式與內涵非常豐富。藏傳佛教寺院由佛事活動用房和僧居生活用房兩大部分組成。佛事活動部分有供奉佛像、靈塔、信徒朝拜用的佛殿、塔殿等;有供僧人在室內聚會習經的經堂,有在室外習經、辯經的夏經院;有供信徒朝拜的佛塔與塔院。此外還有為宗教服務的雕刻及印製佛經的印經院、藏經室、製作香煙品的作坊以及供寺院管理機構使用的辦公、庫房、廚房、馬廄、招待香客房等。

20208ph006
四川西部的理塘寺屬喇嘛寺
20208ph006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5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