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孝悌精神与中国文化有何关系?

0309phn002_01
中国西安的《孝经》石碑
0309phn002_01

孝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不少中国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都体现了孝悌精神。由此可见,孝悌与中国文化之关系密不可分。

 

中国人的孝悌观念

孝和悌的概念是唇齿相依的,孝顺主要是依从父母的愿望,而兄友弟恭则是父母所乐见的。孔子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以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由此可见,传统的孝悌精神其实暗含了其他优良品德。

 

中国人的孝顺的真正基础大抵是对先人的感激,因此古人为父母守孝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并必须留有子嗣为先人继承香火,祭祀祖先;不伤发肤以善待父母赐予的身体。如果父母犯了错误,则要以谦和恭敬的态度柔声劝谏。

 

孝悌精神与治国

孔子说:“孝悌为仁之本”,指出只要人心存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于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就深信孝悌为一切美德的基础,甚至有些人把任何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源都归咎为欠缺孝心,于是渐渐形成“移孝为忠”的观念。

 

孝与忠表面上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孝是家族内人伦关系的规范,而忠是将这种规范原则扩延到社会。《孝经》成书于礼乐败坏、列国兼并的春秋战国时代,内容强调君主要贤明,臣民要忠顺。基于孝为德之本的观念,古代统治者都纷纷提倡孝悌以稳定社会秩序。教化人民由孝顺父母、悌及兄弟开始,继而忠君爱国,使天下太平。

 

察举廉孝,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的求贤令,至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制度。据史料记载,董仲舒向武帝建议,由于官吏未必称职,所以应由地方官每年在吏民中,以“孝子”和“廉吏”为条件,按人口20万荐1人的比例选拔贤者,举荐给朝廷,量才分发至各机关任职。孝子,即未为官而有德行者,主要着重个人言行。廉吏,则指有德行、有政绩的僚佐级官员。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的建议,形成制度,可见汉室有意藉“察廉”与“举孝”鼓励淳朴风气。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8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