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孝悌精神與中國文化有何關係?

0309phn002_01
中國西安的《孝經》石碑
0309phn002_01

孝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美德,不少中國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都體現了孝悌精神。由此可見,孝悌與中國文化之關係密不可分。

 

中國人的孝悌觀念

孝和悌的概念是唇齒相依的,孝順主要是依從父母的願望,而兄友弟恭則是父母所樂見的。孔子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以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由此可見,傳統的孝悌精神其實暗含了其他優良品德。

 

中國人的孝順的真正基礎大抵是對先人的感激,因此古人為父母守孝以回報父母養育之恩,並必須留有子嗣為先人繼承香火,祭祀祖先;不傷髮膚以善待父母賜予的身體。如果父母犯了錯誤,則要以謙和恭敬的態度柔聲勸諫。

 

孝悌精神與治國

孔子說:「孝悌為仁之本」,指出只要人心存孝悌,就不會犯上作亂。於是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中國人就深信孝悌為一切美德的基礎,甚至有些人把任何錯誤的思想和行為的根源都歸咎為欠缺孝心,於是漸漸形成「移孝為忠」的觀念。

 

孝與忠表面上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但精神實質是一樣的,孝是家族內人倫關係的規範,而忠是將這種規範原則擴延到社會。《孝經》成書於禮樂敗壞、列國兼併的春秋戰國時代,內容強調君主要賢明,臣民要忠順。基於孝為德之本的觀念,古代統治者都紛紛提倡孝悌以穩定社會秩序。教化人民由孝順父母、悌及兄弟開始,繼而忠君愛國,使天下太平。

 

察舉廉孝,是漢代一種自上而下選拔人才的制度,最早始於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的求賢令,至漢武帝時正式形成制度。據史料記載,董仲舒向武帝建議,由於官吏未必稱職,所以應由地方官每年在吏民中,以「孝子」和「廉吏」為條件,按人口20萬薦1人的比例選拔賢者,舉薦給朝廷,量才分發至各機關任職。孝子,即未為官而有德行者,主要着重個人言行。廉吏,則指有德行、有政績的僚佐級官員。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的建議,形成制度,可見漢室有意藉「察廉」與「舉孝」鼓勵淳樸風氣。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08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