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劍俠」因何在唐代開始出現?

聲音導航:

 

202108phn015_01
陝西省西安市大雁塔文化廣場「公孫舞劍」銅雕(圖片提供:董力男/FOTOE)
202108phn015_01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都燦爛輝煌的時代,沿續着六朝以降的鍾愛游俠之風,在詩歌及小說的文學作品中,也有更繽紛多姿的俠客出現。唐代的俠客類型相當多樣化,以游行為主的「游俠」,仍然縱橫市井;以群聚相交、勢力相結的「豪俠」,依舊在作威作福,而志大才疏、嚮慕俠客的「少俠」,也藉由許多琳瑯琬琰的詩歌,暢舒其情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新興的「劍俠」。

   

說是「新興」的俠客類型,乃肇因於當時神仙道教普遍流行及特殊的時代背景――藩鎮割據。劍俠的「劍」字,不僅直指可以用來防身護體,而且可以用來斬殺敵人的兵器,更帶有濃厚的道教思想,可用以象徵道教法術的法器。自六朝以來,神仙道教盛行,而唐代帝王為了提高自身氏族的地位,又特別尊奉老子,因此假託道家的道教,儼然有形成國教(本朝家教)的趨勢。唐朝歷任帝王,都是道教的信徒,以此奠定道教充分發展的基礎。

202108phw008
「越王勾踐劍」與唐代「雙魚紋鏡」,分別藏於湖北省博物館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圖片提供:林保淳)
202108phw008
202108phw009
導演侯孝賢改編《聶隱娘》,片頭尼姑即告訴隱娘:「以後遇此輩,先斷其所愛,然後殺之。」(圖片提供:林保淳)
202108phw009

「劍」是道教重要的象徵,凡是修道者都會「以劍鏡隨身」,以鏡照鑑妖邪,以劍斬除鬼祟,缺一不可。「劍」除了可以斬殺有形的生物外,也可翦除無形或變形的鬼怪。在道教的觀念中,「劍」是具有神異性的,是以道術相輔相成。因此,唐代劍俠的共通特色,是擁有今人認為不可思議,但唐朝人卻深信不移的許多特異功能。舉凡劍俠所擅長的能力,如隱身術、變化術、神算術、神行術、用藥術、飛劍術等,都可以在魏晉時的道教典籍(如《抱朴子》)中尋找到根源。唐人小說中的聶隱娘和紅線,都屬於這種精通於道教法術的劍俠。

202108phn016_01
呂洞賓的寶劍木雕,河南開封延慶觀穿心殿出簷構件(圖片提供:尤亞輝/FOTOE)
202108phn016_01

欲修道登仙者,除非隱遁於山林,否則就需在凡塵中歷鍊。在歷鍊的過程中,是必須隱晦形跡,勿為人所知,因此,這些劍俠通常以書生、門子、店老人、商人妻、縫紉女、丫環婢女的身份作掩護,輕易不肯洩露形藏,而一旦為人所知,必然飄然遠走,李白〈俠客行〉詩中所說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就是最佳寫照。

 

道教的思想是與傳統儒家大相徑庭。從儒家的角度視之,是完全不符合理性及道德規範,如聶隱娘的尼姑師父,教導聶隱娘行刺殺任務時,不能手軟心軟,最好先將孩童殺掉;而〈賈人妻〉為了掩飾形藏,竟下狠心毒手,殺害自己的孩子,「恩愛害道,譬如毒藥」。這些劍俠的行事原則,是與儒家格格難入的,偏偏他們又擁有超乎一般人的特殊能力,因此也多為人所擔心、懼怕。

 

唐代中葉以後,文學性濃厚的劍俠大量出現,這也與當時藩鎮作亂的時代背景有關。當時藩鎮與朝廷多有齟齬,彼此又相互攻伐,稍有衝突,便派遣刺客行刺,聶隱娘和紅線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在這背景下的產物。

 

由於劍俠的行事詭秘,往往不按牌理出牌,但又擁有超卓的能力,在又愛又懼的心理下,就有李德裕的〈豪俠論〉對劍俠提出省思,提出了「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的論點,企圖以儒家的「仁義」對劍俠加以規範,尤其是對一些違背君父之命的刺客,大加撻伐,這就逐漸為後世符合儒家忠義思想的「義俠」開了先河,俠客逐步歸正,這也是俠客的形象從負面開始轉為正面的轉捩點。

202108phn017_01
《豪俠遺風》,《點石齋畫報》(申集)插畫,1884年申報館編印(圖片提供:公元傳播/FOTOE)
202108phn017_01

李德裕的〈豪俠論〉為俠客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尋獲了一個重要的基點,足以合理和理想化俠客的形象,自此而下近千年的時間,我們逐漸看到俠客的形象漸趨於正面,且與儒家思想作了更緊密的結合。但其所得力的並不是像李德裕如此的道德呼籲及主張的文宣,而是有賴於文學作品,如話本、傳奇、戲劇,以及章回小說等潛移默化的濡染。

   

不僅如此,唐代的劍俠所特重的「道術」,也對遙遠的千年之後出現的武俠小說,具有相當重要的啟迪功能。從民初舊派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的劍仙式武俠作品中,可以看到其遠紹唐人小說的精彩表現;而港台新派的武俠作家,如梁羽生等,更徑以唐人小說中的「劍俠」,寫成長篇的武俠說部。

202108phw010
民國三十年(1941年),天津勵力出版社發行的《蜀山劍俠傳》初版封面(圖片提供:林保淳)
202108phw010
Author:
Last updated:
2024-01-0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