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三清山因何被譽為道教建築的露天博物館?

30071ph032
遠眺三清宮
30071ph032

三清山的二百三十餘處人文景觀,雖然種類多樣,但卻是雜而不亂,構思精巧,整體規劃體現了道教建築的一般性和宗族家廟的特殊特徵。具體來說,就是以三清宮為一個中心,前後二殿象徵陰陽二極。同時,以天一水池為起點,經風門、天門、丹爐、九天應元府直至玉京峰構成一條縱長兩公里的三清山道教宮觀建築的中軸線,圍繞着三清宮中心和南北中軸線各部景物向周圍輻射。這種構建方式不同於大多數其他宮觀寺廟的田字或井字結構,而是暗合了八卦圖式的環形結構。

 

八卦圖式建築

八卦圖式出於《周易》(即《易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八卦的專案組合,可代表各種自然現象或動態,分別為「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卦名則稱「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三清宮也是按《周易》的風水學選址,在玉京峰北面,位於一塊山頂盆地上的龜形岩上,依山傍水,避風向陽。以三清宮為中心,四面八方的景物也是按《周易》八卦方位排列。

 

三清宮背倚九龍山,門朝北斗紫微星,就實而向虛,東為龍首山,應左青龍之象;西為虎頭岩,應白虎之象,前為紫煙石,應朱雀之象;後為萬松林,應玄武之象。遊覽三清宮時,不難發現三清宮中只有少量如三清宮、天門、詹碧雲墓、王祜墓等具有真實自身功能的建築,真實的墓,墓中有人。宮殿也是真實的,宮中祭祀神祇。而風雷塔、糾察府、九天應元府一般都不超過2米高,屬微型建築,規制都很小,這些建築捨棄了自身應有的功能,而僅以符號的形式存在。這些龍虎殿、糾察府都失去了殿、府的功能意義,而只發揮其象徵性的符號意義,這是三清山道教建築極為特別的一點,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這種符號意義也使得世人更好地從其符號形式中探求所沉澱的內容,才能發現三清宮整體布局所包含的八卦圖式。

 

三清宮

三清宮建築群是建於龜形岩上的天然山頂盆地,海拔1532.8米,是整個三清山人文景觀的中心。三清宮道教建築始於南宋孝宗乾道年間,德興皈大鄉人王霖捐資營建殿宇,經數百年而荒蕪;明景泰年間,族人王祜兄弟偕族中長者重整舊址,重新建設三清山的道教建築。三清山道教屬於全真教,全真教主張道、釋、儒三教合一。明代王祜主持修建,鳳陽府滁州詹碧雲擔任「設計師」,親自規劃布局,將自然景觀與道家理念天人合一,融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後天八卦於福地,移天宮北斗七星圖式於三清,在三清福地輟點命景,浮雕、石刻,興建起了龍虎殿、糾察府、演教殿、九天應元府、詹碧雲藏竹之所、天門華表、天門門坊、風雷塔、古丹井、眾妙千步門、沖虛百步門等眾多建築,並重新選址在九龍山口的龜背石上改三清觀建為三清宮,又在三清宮前建了座三清宮牌坊。三清福地將極具神秘色彩的道教建築體系和皇陵建築體系合二為一,成為了真正的仙山福地、人間仙境。

30071ph033
三清宮
30071ph033

少華福地

少華福地,即三清宮的要隘天門,坐落於西面的天門峰與東面的靈龜峰之間,是三清山中心的門戶,也是三清山腹地宮觀建築群的入口。立於天門,仰觀玉京三峰,高不可攀,崖壁陡峭。天門東西寬7米,南北長12米。天門兩側設有門神廟,相對而立。廟南有石刻牌坊一座,寬2.6米,高3.6米,花崗岩石柱上刻有抱鼓石一對。牌坊前中正設有香爐和石磬,石香爐造型外方內圓,寬1.1米,高1.45米,長方形,四足獸。一對華表立於其前方3米處,華表高4.15米,兩華表之間寬5.6米。華表頂蹲坐一隻「狻猊」,原本是一對兩隻,如今現存只有一隻。這樣的整體布局形成了天門一景,前座牌坊額枋上寫着「少華福地」,兩邊刻有一副對聯,上聯:「少華雲濤卷四海之福地」,下聯:「香爐紫煙凝三境之靈壇」。少華福地整體非常完整,體現了中國建築的中和之美。天門兩側被蒼勁古松環繞,更加顯得古樸典雅,令人清心靜氣,心曠神怡。

 

三清山三塔

「塔」不是中國固有的建築形式,是隨着佛教的傳入而出現的一種新的建築類型。佛教源於印度,塔也是從印度傳來。三清山三塔分別位於汾水至風門中間的慶雲嶺西華台、三清宮西部的飛仙台,以及三清宮東部龍虎殿北懸崖上的風雷塔。這三座塔都是按照印度的窣堵坡,又結合中國南方建築的特點而建成的。三塔全部是石頭建成,無論是塔的外形質感,還是塔的名字,都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這些塔與周圍的古松形成了一種呼應,使整個景色在顏色和構圖上都無可挑剔。

bulb

窣堵坡

窣堵坡,是源於印度的塔的一種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及東南亞國家比較普遍。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的佛教建築,窣堵坡就是墳塚的意思。開始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在佛出生、涅槃的地方都要建塔,隨着佛教在各地的發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爭相供奉佛舍利。後來塔也成為高僧圓寂後埋藏舍利的建築。

30071ph034
龍虎殿
30071ph034

三清山要道關隘

三清山作為道教名山,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其地形地貌也是易守難攻。想要進入三清山的中心三清福地,有三道必經的山門。這三道山門不僅為三清山起到了隔離保護的屏障作用,還兼具道教文化內涵的象徵意義。三清山的第一座山門是風門,其形為三座門的樣式,意為一進三門,堪破三界;第二座山門是眾妙千步門,意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三座是沖虛百步門,意為「玄自沖虛,仡爾養真」。這三座山門每座間相距不過數百米,皆明代為花崗岩石拱門,造型古樸靜美,與周圍的風景融為一體,使人在領略建築精美的同時,更容易感受道教的玄妙。

30071ph035
沖虛百步門
30071ph035

超凡輕靈的橋樑

三清山的人文建築中,最可以體現道教空靈脫俗意境的,莫過於那些點綴於澗旁水上形態輕巧的橋樑。三清山中的橋各式各樣,有步雲橋、揚清橋、清都吊橋、流霞橋、渡仙橋、瀉玉橋。這些石橋、吊橋有鑲嵌岩壁的,有橫跨溪澗的,有懸空吊掛的,但卻有一個共同性,就是名字以及四周的風景都會傳達出道教文化內涵,如「流霞」、「步雲」、「渡仙」等名字傳達出一種道教縹緲高蹈的情志。遊人漫步於這些石橋上,兩旁是奇峰怪石,古木參天,耳邊是橋下的溪流聲,讓人內心清淨閒淡。

30071ph036
渡仙橋
30071ph036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01-07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