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從「九一八事變」到全面抗戰前夕概覽

kangzhan_header_1200x400_v1
kangzhan_header_1200x400_v1

明治維新後,日本一直奉行對外擴張的基本國策,其中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朝鮮進佔中國大陸,即所謂侵華的「大陸政策」。眼見中國以北伐大致實現統一,日本立即加快侵略部署。首先是發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進而佔領東北全境,成立以清廢帝溥儀為首的偽滿洲國;其次於1932年策劃進侵淞滬的「一二八事變」,迫使中國簽署停戰協定、設上海非軍事區;1933年起,日本將侵略矛頭指向華北,攻取山海關、佔領熱河全省,並沿長城一線步步推進,隨後迫使中國政府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實施「何梅協定」;再就是策動「冀東事變」、推行「華北五省自治」,在華北成立傀儡政權,把整個華北置於其實際統治之下。

自「九一八事變」起,中國實際上已進入「十四年抗戰」時期。在1937年「七七事變」起的全面抗戰前,中國人民早已開始抗禦日寇,包括東北民眾的抗日游擊戰、十九路軍的淞滬抗戰、長城抗戰等等。但國民政府採取了「先安內後攘外」政策,力求先安定內部,對日本侵略不予抵抗或處處妥協、退讓。這激起了廣大軍民的強烈不滿,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終於釀成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和1936年12月的「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實行兵諫。「西安事變」後,長達十年的內戰基本結束,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階段。

kangzhan_timeline_v1_a
kangzhan_timeline_v1_a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