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前夕概览

kangzhan_header_1200x400_v1_sc
kangzhan_header_1200x400_v1_sc

明治维新后,日本一直奉行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其中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朝鲜进占中国大陆,即所谓侵华的“大陆政策”。眼见中国以北伐大致实现统一,日本立即加快侵略部署。首先是发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进而占领东北全境,成立以清废帝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其次于1932年策划进侵淞沪的“一二八事变”,迫使中国签署停战协定、设上海非军事区;1933年起,日本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攻取山海关、占领热河全省,并沿长城一线步步推进,随后迫使中国政府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实施“何梅协定”;再就是策动“冀东事变”、推行“华北五省自治”,在华北成立傀儡政权,把整个华北置于其实际统治之下。

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实际上已进入“十四年抗战”时期。在1937年“七七事变”起的全面抗战前,中国人民早已开始抗御日寇,包括东北民众的抗日游击战、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等等。但国民政府采取了“先安内后攘外”政策,力求先安定内部,对日本侵略不予抵抗或处处妥协、退让。这激起了广大军民的强烈不满,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终于酿成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和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西安事变”后,长达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阶段。

kangzhan_timeline_v3_sc_a
kangzhan_timeline_v3_sc_a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