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三)一口通商下的「住冬地」

mainsite_psd_beifa03_4
mainsite_psd_beifa03_4

康熙皇帝在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解除海禁後,開放四個對外口岸,並且設立管理貿易的海關,其中在廣州成立粵海關。在澳門,粵海關設立「關部行臺」及四座稅館,負責徵收關稅、稽察外國商船,以及處理船隻進入廣州的手續。

十八世紀英國、法國、瑞典和美國等尋求與中國貿易,清廷的貿易政策也日趨加強。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僅開放廣州作為對外貿易港,但歐美外商們在4至9月的貿易季外必須返國,或是前往澳門過冬,稱為「住冬」。因此,澳門成為廣州的外港,也是外國商人唯一長期留居中國的城市。

由於澳門的對華貿易地位重要,英國數次派兵試圖佔領澳門,但在清朝的強硬態度下放棄。另一方面,澳門也成為外商貯藏鴉片的地方,這為日後的鴉片戰爭埋下禍根。

澳門為何成為廣州體制下的住冬地?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beifa03_1
mainsite_psd_beifa03_1

                                           赴華的荷蘭使節尼霍夫(Joan Nieuhof)所繪的尚可喜畫像。

ebook

1661年(順治十八年),清朝為了對付台灣的明鄭勢力,在沿海下達遷海令,除了城外的華人被迫內遷,城內的葡萄牙人也需遷移或歸國。遷海令雖未在澳門城執行,但平南王尚可喜、廣東總督盧興祖等官員卻多次以命令向葡萄牙人勒索巨額白銀。

雖然澳門的海上貿易在遷海令下中斷,但廣東官員也私自派船到澳門貿易,而事件其後被揭發。1667年(康熙六年)康熙皇帝親政後,下令徹查廣東官員違令派人到澳門貿易,並且重新審視澳門的情況。結果,廣東總督盧興祖畏罪自殺,而涉事官員也被革職。康熙皇帝同意澳門免遷,並允許與內陸保持陸路貿易,直到1684年開海為止。

mainsite_psd_beifa03_2
mainsite_psd_beifa03_2

                                   清朝印光任和張汝霖編撰的《澳門記略》中的澳門關部行臺,位於今天內港的關前正街附近。

mainsite_psd_beifa03_3
mainsite_psd_beifa03_3

                                  《澳門記略》中的稅館,隸屬於澳門關部行臺,四座稅館設於大馬頭口、娘媽閣口、南灣口和關閘口。

ebook

澳門關部行臺於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設立,為粵海關的七個總口之一,主理對外貿易事務。在關部行臺之下還設有四座稅館:大碼頭稅館位於內港,專理中外商人的稅務;南灣稅館負責稽查進入澳門的外國人、船隻等事務;娘媽閣口,即媽閣稅館,其對象是澳門華商及漁船,以防他們偷漏課稅;最後,關閘口負責徵收陸路貿易的稅款。

mainsite_psd_beifa03_4
mainsite_psd_beifa03_4

十九世紀初的澳門南灣,由英國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繪畫。南灣在當時成為不少歐美富商們「住冬」期間的居住區。(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藏品)

mainsite_psd_beifa03_5
mainsite_psd_beifa03_5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律勞卑勳爵(William John Napier)在澳門南灣的大宅。(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藏品)

mainsite_psd_beifa03_6
mainsite_psd_beifa03_6

           東方基金會會址,在1770年代為澳門富商俾利喇(Manuel Pereira)的別墅,其後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作為駐華商務監督及大班的住所。

mainsite_psd_beifa03_7
mainsite_psd_beifa03_7

                               1796年由英國人B. Baker繪製的澳門城市及港口地圖,當時澳門城的範圍是半島的南面,而城外是屬於華人的村落。

mainsite_psd_beifa03_8
mainsite_psd_beifa03_8

                                行商伍秉鑑,他經營的「怡和行」壟斷了清朝對外的海上貿易,為當時世界巨富之一。(圖片來源:FOTOE)

mainsite_psd_beifa03_9
mainsite_psd_beifa03_9

                                 廣州商館區,圖中由左至右可見丹麥、西班牙、美國、瑞典、英國及荷蘭的商館。(圖片來源:FOTOE)

mainsite_psd_beifa03_10
mainsite_psd_beifa03_10

在1808年(嘉慶十三年)英兵入侵事件後,兩廣總督百齡加強對澳門的防務,包括在半島設立望廈汛和關閘汛。望廈汛位於望廈先鋒廟旁,而汛站的土地神龕印證了這段歷史。

ebook

十九世紀初,英國人為了嘗試擴大對華貿易,試圖佔據澳門作為在中國的立足點。英國艦隊在1802年(嘉慶七年)帶着士兵抵達澳門,但葡萄牙人拒絕英兵登岸,同時向清朝求助,最終英國艦隊只好撤退。

英國人並未就此罷休,他們在1808年(嘉慶十三年)借歐洲的拿破崙戰爭,以保護澳門免受法國軍隊入侵為理由,帶着300名士兵登陸澳門(其後增至800人),表示與葡萄牙人合力保護澳門。當英國士兵佔據澳門時,清朝官員開始增派軍隊到澳門附近駐防,嘉慶皇帝得知事件後更下令中斷澳門糧食,甚至召集大軍驅逐英國人。擾攘近三個月後,英國士兵最終撤出澳門,而兩廣總督百齡在1809年(嘉慶十四年)加強對澳門和廣州貿易的控制。

澳門為何成為廣州體制(Canton System)下的住冬地?

廣州對澳門貿易及外國人的管理有着悠久的經驗,並且建立完備的體制。一旦外國人在澳門發生糾紛,清朝派駐澳門的官員可立即處理,或交給葡萄牙人的議事會作協商,而清廷也設立關部行臺處理外國商船進入廣州的手續及徵稅等。因此,清朝以澳門作為每年9月貿易季過後的住冬地不單是地理上的考慮,也是出於管治上的方便。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除特別標示外,皆為澳門遺產學會副理事長勞加裕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