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藝術區和上海西岸文化走廊分別是京、滬兩地獨具特色的藝術區,也是兩地舊區改造的代表。它們吸引了眾多遊客,並為京、滬兩座城市注入活力。它們是如何產生及興建起來的呢?

許多現代城市,一眼望去,盡是高樓大廈,鋼筋鐵骨。可就在一些內地城市中,悄然出現了多處極富特點的藝術區;它們或由舊址改造而來,或經藝術家匠心巧築拔地而起,為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文藝氣息,甚至成為遊客競相踏足的「打卡」地。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區有着怎樣的故事?

798yishuqu5_vcg-
北京798藝術區中具有包浩斯風格的「佩斯北京」(來源:視覺中國)
798yishuqu5_vcg-

 

北京798藝術區

北京除了有紫禁城、長城、頤和園等名勝古蹟,也有越來越多能夠吸引年輕人的地方,798藝術區就是其中的代表。

798藝術區位於北京朝陽大山子,原為國營798廠等老廠區,是五十年代初蘇聯援建、東德設計和建造的重點工業項目,對國家電子工業建設、國防建設、通信工業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但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一片工廠逐漸衰落,廠區一時不知何去何從。

1995年中央美術學院遷校,在搬進新校前先遷至798附近工廠,無意間聯繫了798廠區與藝術文化的關係,為這個舊廠區賦上新意義。

798廠區的部分建築採用混凝土拱形結構,為典型的包浩斯(Bauhaus)風格,注重建築物實用性、掌握新材料可塑性、發揮新結構技術性和發現美學多樣性。

由於租金低廉,從2001年開始,來自北京周邊和北京以外的藝術家、文化機構開始集聚798廠,他們以藝術家獨有的眼光發現了此處對從事藝術工作的獨特優勢。稍作裝修和修飾,原來的廠房變成了富有特色的藝術展示和創作空間。空置廠房頓成畫廊、藝術家工作室、文化展覽中心、設計公司,還有餐飲酒吧,形成一個藝術部落。

798yishuqu4_getty-
798藝術區改造了舊廠房(來源:Getty)
798yishuqu4_getty-
798yishuqu2_getty-
798藝術區的路邊雕塑(來源:Getty)
798yishuqu2_getty-

 

2003年,798藝術區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全球最有文化標誌性的22個城市藝術中心之一。

由於藝術家的「扎堆」效應和名人效應,加上從2004年以來已經舉行了兩屆「北京大山子國際藝術節」(DIAF––Dashanz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所產生的影響,798藝術區的影響越來越大。

首屆藝術節(2004年4月至5月)吸引了8萬人次前來訪問,其中約60%為中國觀眾,40%為境外觀眾,其中還有來自巴黎等國外大城市當代藝術的代表。120多家中外媒體報道了藝術節和在此處活躍着的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一些國內外文化機構和基金會等對藝術節進行了贊助。

第二屆藝術節(2005年4月至5月)的23天中,共進行了表演、展示、研討等藝術活動過百項,同樣吸引了8萬人次以上的觀眾。

2005年9月至10月,798藝術區還進行了「雙年展」,吸引觀眾達6萬人以上。以上幾大活動,使798藝術區的名氣越來越大,藝術品成交量也與日俱增。

2004年以來,瑞典、瑞士、德國、奧地利等國領導人都先後參觀訪問過798藝術區,並對798藝術區的改造方式讚不絕口。

798yishuqu3_getty-
798藝術區吸引了眾多遊客(來源:Getty)
798yishuqu3_getty-

 

在改革開放和歷史文脈之間,在個人價值和集體主義之間,在美學新瓶和實用舊酒之間,新藝術和舊建築展開了一場文化對話,798一下子成為了北京城市文化新地標。

當代中國藝術,孕育在建國初期設計的工廠中,原先建築群冰冷粗獷,到處充滿舊鋼管水管,甚至是「文革」時期的標語,卻被刻意塑造成做現代雕像,極具反諷意味。

走在這,既有藝術所帶來的動人之處,也有歷史遺留下的風雨滄桑。

 

上海西岸

「上海曾經是中國最發達的工業城市,一度創造了全國一半的GDP。所以工業文明是上海最值得驕傲的文明。」上世紀八十年代,浦東尚未開發,上海最引以為傲的還是外灘、南京路和法租界「老三樣」;可是從青島而來的年輕建築師柳亦春不這樣看,他認為上海最優秀的歷史建築,是工業建築。

2000年,伴随上海世博會而來的基建熱潮,讓上海徐匯區出現大規模城市更新。不過真正讓黃浦江西岸工業廢墟蛻變成今天的文藝地標,是在世博會之後,柳亦春正是其中一位重要推手。

龍美術館(西岸館)是2012年徐滙區政府落實打造西岸文化走廊後,最先運營的美術館,是柳亦春的得意之作。這裡以前是運煤碼頭,柳亦春刻意把煤漏斗保留,改造為標誌性的「斗廊」;兩旁的美術館,由獨特的「傘拱」結構支撐,牆身以清水混凝土澆灌,從側面看,就像一把把打開的雨傘,把混凝土方盒撐起。

他的建築着重結構,「傘拱」是龍美術館的骨架,是建築的本質,即使時間流逝、歲月侵飾、表層剝落,這副骨架依然承載着建築的本質和城市文化。

vcg111280299248-
龍美術館(西岸館)(來源:視覺中國)
vcg111280299248-

 

「表面的東西只是一時的歡愉,只有本質上的東西才能給人帶來營養和力量,讓人們更好地前進……我們不應該放棄內在的價值,因為這樣才能對當代社會構成一種批判。」他這樣認為。

西岸館主體共分四層。地上一及二層主要為當代油畫、雕塑、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展示區。該館的建材主要為清水混凝土,其平滑細膩的材質提升了館內別樹一格的拱形空間感,精準地賦予該美術館當代性以及簡潔有力的創意感。美術館的地下一層則為中國古代藝術珍品及民國時期藝術作品的常設展示空間,呈長方形的「白盒子」展示廳突顯中國傳統藝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博大精深。

新落成的工業風美術館,與歷史遺留的煤漏斗互相呼應,訴說着浦西的城鎮演化,為柳亦春摘下《福布斯》中國最具影響力設計師30強及多項國際建築大獎,獲「長江以南最好的建築師」讚譽。

vcg11450731274-
2014年龍美術館(西岸館)推出「開今•借古——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大展」(來源:視覺中國)
vcg11450731274-

 

2014年龍美術館(西岸館)竣工,成為西岸文化走廊項目的起點。同年,余德耀美術館亦建成開館。它是由原上海飛機製造廠機庫改造而成,改造過程中保留了機庫的原有結構和外觀,其基本設計是希望在維持原有的老機庫風格基礎上,通過對青葱樹木和明亮開放型玻璃廳的規劃利用,重新設計建築空間以適應龐大展覽的需求。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歷經變革的老機庫令美術館富有視覺衝擊力與歷史的滄桑感,而新建的玻璃大廳則讓其充分體現親和力,二者融為一體,成為了舊址改造的代表作之一。

之後幾年,江邊藝術地標相繼落成,西岸藝術中心(原飛機製造廠)、油罐藝術公園(原航油油罐)、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八萬噸筒倉(原亞洲最大糧倉)等,貫通黃浦江沿岸,其中西岸藝術中心、藝倉美術館、八萬噸筒倉都由柳亦春旗下的大舍建築操刀。

vcg111201401823-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坐落於中國最早的機場——上海龍華機場原址,機場停用後,5個巨型儲油罐獲完整保留(來源:人民視覺)
vcg111201401823-
vcg111129931382-
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曾是亞洲最大的糧倉,亦由柳亦春改造為展覽場館(來源:人民視覺)
vcg111129931382-

 

以前黃浦江邊這一帶被碼頭和工廠等佔據,人們根本走不進來。十年過後,借着世博會,昔日的東亞航空樞紐和工業地段改頭換面,成為人們自由出入的公共藝術創意空間、最具人氣的打卡熱點。

舊城新貌,承先啟後,為上海注入不一樣的魅力。

 

 

(文章來源:時空筆記,特別鳴謝。原文有刪改)

上載日期:
202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