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茅盾文學獎閱讀中國及文學

1981年設立的茅盾文學獎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當代文學界具有最高榮譽的獎項。雖然其評選對象只針對長篇小說,但獲獎作品基本都能代表當代文學的最高水準,也反映了當代社會的變遷。而在各種關於評獎的爭議聲中,茅獎的評選方式與標準也在不斷改進。

1981年3月14日,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主席茅盾在彌留之際立下遺囑,表示「為了繁榮長篇小說的創作,我將我的稿費25萬元捐獻給作協,作為設立一個長篇小說文藝獎的基金,以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

兩周後,茅盾先生去世。同年10月,中國作協遵照茅盾先生的遺囑,設立並主辦茅盾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是代表中國文學界的最高組織,而茅盾文學獎也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項,所以從設立之初就受到重視。

vcg111163416595
著名作家茅盾(1869-1981)(來源:視覺中國)

 

從設獎至今已接近40年,茅盾文學獎已經成為了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共評選出44部作品(包括兩部榮譽獎作品)。在這麼長的時間裡,茅盾文學獎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所評選出的獲獎作品又有哪些特點?

 

文學界的皇冠

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評選一次,至今已舉辦九屆。凡評獎年度內首次公開發表、在中國內地出版、體現長篇小說體裁特徵、字數13萬以上的作品,均可參選。

在第一屆評選工作中,中國作協決定暫由作協主席團全體成員擔任評委會委員,由巴金擔任評委會主任,評委中亦不乏丁玲、艾青、馮至、馮牧這樣的優秀作家。之後各屆,評委均由中國作協聘請文學界有影響的作家、理論家、評論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組成,秉持「寧缺毋濫」的原則,經投票選出不超過五部作品。

茅盾文學獎雖然只單單針對長篇小說,但長篇小說以篇幅長,容量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結構宏偉等特點,更能反映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而成為反映國家文學水平的特殊標誌,這也符合茅盾先生一貫的文學理念。所以特別是在近幾屆的評選過程中,茅獎一直都是人們熱議的焦點。

如此重要的文學獎項,獎金又有多少呢?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1年,茅盾先生捐的25萬元可謂一筆天價巨款,再加上一部分社會贊助與國家撥款,獎金應綽綽有餘。而目前所知,1988年第三屆茅獎中路遙所獲獎金是5000元,折合成今天的價值約17萬。隨後的幾屆,茅盾文學獎獎金加到5萬元,但隨着經濟飛速發展,5萬元放在其他行業中實在不算一筆大錢。2011年,由於李嘉誠先生的慷慨捐助,獎金從5萬提升至50萬,使茅獎一舉成為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50萬元對於作家群體來說可算是一個令人欣喜的回報。

由於茅盾文學獎被看作是中國當代文學最有影響力的獎項,其獎金也許不如一家刊物所設獎金高,但為作家帶來的聲名和榮譽卻是無可比擬的,後續的經濟回報也相當可觀。

vcg11420652485
北京一家書店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專區(來源:視覺中國)

 

時代變遷的鏡子

茅盾文學獎一直以來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觀念,關注現實人生的方方面面,所以從歷屆的獲獎作品中,也可看出中國社會的時代變遷。第一屆獲獎作品《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刻畫了土地改革時期的農村生活和各階層的人物關係。第三屆的《平凡的世界》通過對西北農民走向城市過程中心理、性格變化的描寫,表現出內地城鄉的歷史變遷。第七屆的《秦腔》刻畫了農村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中,價值觀念和人際關係的變化。第八屆的《天行者》再現了在中國社會城市化進程狂飆突進的時代,生活在體制之外的鄉村民辦教師的生存處境和精神世界。

vcg11462759353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王雷飾)和田潤葉(佟麗婭飾)(來源:視覺中國)

 

正是因為作品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才引起了讀者們強烈的共鳴和思考。《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孫少安是新一代的農家子弟,也是在艱難中奮鬥的典型青年,他們的形象激勵着一代代在現實生活中追夢前進的讀者。在2018年《中國青年報》的調查中,有66%的受訪青年將《平凡的世界》選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排在所有候選作品的第一位,而《平凡的世界》電視劇也排在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現實主義影視劇第二位。可見這部小說仍為現代青年讀者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第四屆獲獎作品《白鹿原》,從出版伊始便因其對傳統儒家文化和民間歷史的深刻思考引起了眾多評論家和讀者的熱議,以至於之後被改編成電影及電視劇時,從選角到情節刪減都成為了觀眾和讀者關注的話題。《白鹿原》自獲獎後,銷量也一直居於文學類書籍前列。2016年《白鹿原》作者陳忠實逝世,有近萬人到場送別。

另一方面,茅盾文學獎也基本反映了當代中國長篇小說的創作水平和時代印記。當代長篇小說已經不再固守傳統現實主義,而不斷呈現出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相融合的特點。在借鑑現代主義的過程中,現實主義文學的表現形式也得到了強化。比如《白鹿原》《長恨歌》《塵埃落定》《一句頂一萬句》《蛙》等作品,大膽地吸收了象徵主義、黑色幽默、心理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的創作方法和特點,有着強烈的生命意識和文化意識。這都是當代長篇小說前所未有的突破。

vcg11483596582
《白鹿原》的作者,著名作家陳忠實(1942-2016)(來源:視覺中國)

 

茅盾文學獎的「矛盾」

文學獎項向來有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特點,代表最高榮譽的茅盾文學獎在獲得高關注度的同時,自然也面臨着不同的聲音。

其一是關於評獎制度的公平性。從第三屆起,茅盾文學獎的評獎制度就開始遭到廣泛的質疑。長期以來,茅獎評委的產生一直沒有一個具體統一的條例,而評委年齡普遍偏大,讓人不禁懷疑他們是否具有合格的身體素質完成評選工作,而且部分評委已經不熟悉當代文學的發展狀況,甚至抱持老舊的文藝理論,何能選出新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另外,評委們是由中國作協選聘的,多是來自北京的專家學者,如何能確保不同地域文化的兼容性。

為此,中國作協書記處及茅盾文學獎評委會努力進行着改進。首先是制定了《茅盾文學獎評獎條例》作為評獎規範,評委既由中國作協書記處聘請,也由各地及有關機構推選,保證京外評委不少於三分之一,並有意吸收活躍且年富力強的批評家。其次是逐步完善和公開評獎過程。從第一屆在《人民日報》簡單公佈獲獎名單,到如今及時發佈評獎動態、入圍作品、評語,並採用實名制投票,都在令評獎信息更加透明。評委會成員還會現身說法,回應各界的質疑。

vcg11473623304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者,左起:金宇澄、李佩甫、王蒙、格非、蘇童。(來源:視覺中國)

 

其二是關於茅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由於遵循茅盾本人的創作思想及早期評委會主任巴金的文學理念,茅盾文學獎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識及評判標準,即對史詩性作品的青睞和對現實主義的重視,而且需符合主流價值觀。從每屆獲獎作品的「簡介」、「評語」及「總結」來看,都會出現類似的標籤。在這種情況下,茅獎雖然拓展了史詩性文學的繁榮,但也無形中阻礙了其他類敘事文學的發展。故有些評論家認為,茅獎應該更多地關注純粹的文學精神,尊重作家的創作個性。如莫言的《檀香刑》、張煒的《古船》都由於類似的原因成了茅獎的遺珠之作,但事後被普遍認為是理應得獎的好作品。

而從近幾屆茅盾文學獎的頒佈來看,評獎標準也愈來愈具有包容性,多題材的創作受到了鼓勵。麥家的《暗算》、莫言的《蛙》、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蘇童的《黃雀記》,都不是以「宏大」、「寫實」、「史詩性」等標準而獲獎,評委更加看中的是這些作品的精神內涵及文學品質,這些變化都使得茅盾文學獎評獎標準更具有彈性。莫言憑藉《蛙》在獲得茅獎的次年,亦獲頒諾貝爾文學獎,表明了茅獎及諾獎在評判莫言作品藝術性上的契合。另外,在最近兩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中,網絡文學也被納入了評審視角,雖然最終未能獲獎,亦足以看出茅獎在努力吸收不同類型的長篇作品。

 

茅盾文學獎是近40年來中國文學及中國社會的縮影,也是優秀小說作品的傳播平台。隨着評獎的改進與開放,將湧現出更多出色的作品,中國文學也正不斷向世人傳達着這片土地的內在精神和聲音。

 

 

參考資料:

《茅盾文學獎發了這麼多年,獎金還沒發完?》 澎湃新聞  2016/3/27

《中青報調查:對當代青年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是<平凡的世界>》 中國青年報  2018/12/11

《關於「茅盾文學獎」的研究現狀及反思》 任美衡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8月總第192期

《我所知道的茅盾文學獎》 雷達 小說評論 2009年第3期

《茅盾文學獎與出版傳播》 張婕蕾  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

main_site_illustration_maodunwenxue_v4-01
main_site_illustration_maodunwenxue_v4-01
上載日期:
2019年02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