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解救乾渴的北方

中國北方水資源匱乏,嚴重影響民眾生活和持續發展,為此國家啟動了南水北調戰略工程,東、中、西三線工程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構成「四橫三縱」的佈局,將南方富餘的長江水調往北方。而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討論。

2014年12月27日,北京市民照常擰開家裡的水龍頭,接用自來水。但他們或許不知道,這一天的自來水與以往很不一樣。因為從這天起,北京市的用水很大一部分來自於1000公里以外的長江丹江口水庫;也是從這天起,北京這座極度缺水的城市,將稍解其水資源燃眉之急。

這一切,都源於一項國家重大戰略性工程——南水北調。

20180401103768783ta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大壩(來源:中新社)

 

構想

中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南方水多而濕潤,北方水少而乾旱。長江流域以南地區,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81%,夏季流量豐沛時經常出現水災。長江流域以北地區則只佔總量的19%,但它卻要支撐全國近半數人口的生活。

近幾十年經濟高速發展,更使用水量不斷加大,讓原本就缺水的北方面臨日益嚴重的水危機。按照國際缺水標準,華北有9個省市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於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線。作為首都的北京,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100立方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北方開始大規模開採地下水,但隨着水資源日漸短缺,使得許多地區實際開採量遠大於地下水可開採量。其中,天津、河北、山東和北京4個省市的開採程度超過100%。這意味着這些地區除了開採淡水外,還開採了一些微鹹水(礦化度1~3克/升)和半鹹水(礦化度3~5克/升)。長期飲用這些水,不利於人體健康。而超採地下水,還會導致大規模地面沉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造成海水入侵,土地鹽漬化等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

vcg111148785960
受乾旱和地下水位下降影響,濟南名勝趵突泉「命懸一線」(來源:視覺中國)

 

為了平衡南北方水資源的不平衡,政府和專家們開始思考如何將南方富餘的水資源調往北方。1995年,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全面論證。經過數十年研究,南水北調工程總體格局定為西、中、東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流域上、中、下游調水。200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同年東線工程啟動,次年中線工程開工。

 

工程

在整個過程中,建築團隊需要克服許多關鍵性難題,如中線工程的穿黃工程、東線工程的地勢問題等。在河南滎陽市附近,南水需要克服黃河河流和淤土等阻礙,送達黃河北岸。為此,工程隊在黃河底部開鑿出兩條4250米長的隧道,並設計了具有內、外兩層襯砌的結構,分別承受內、外水的壓力。這項工程歷時9年才艱難完工。東線工程的揚州出水口地區,其地勢比山東低約40米,為了讓水往高處流,東線工程全線共設立13個梯級泵站,共160台大型水泵,將水逐級提高到地勢較高的地區。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就是污水治理。東線工程經過的江蘇、山東兩省都是經濟大省,水污染也較為嚴重。工程展開前,京杭大運河的水質已經處在劣Ⅴ類,按照國家環境標準,劣Ⅴ類的水是沒有任何功能的廢水。如果把這樣的水運往北方,顯然是無法令人接受的。所以在工程論證階段,國家就確立了「先治理後通水」的原則,工程沿線地區需要在十年時間內把大量Ⅴ類、劣Ⅴ類水淨化到飲用水標準。江蘇省在此期間共投入110億元,完成了102個治污項目,僅徐州一地就建成了9個污水處理廠。而東線工程途經的南四湖周圍,是山東省造紙行業聚集地,為了治理造紙企業排放出的污水,山東省關停了數百家不合格的造紙企業,並聯同科研機構研究污水處理,最終使得企業排放的尾水達到了魚類可生存的標準,同時迫使山東造紙行業完成了結構轉型。整個工程建成後,沿途都將設有水質監測站,保證水體清潔。

vcg11460979250
鄭州市劉灣水廠檢驗員抽樣檢測水質(來源:視覺中國)

 

南水北調工程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佈局。整體規劃為期50年,劃分為三個實施階段,逐步增加調水量,至2050年計劃每年調水將達到448億立方米。

ls_diagram_nengyuankejiyuhuanjing_v2_71

 

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穿過黃河抵達天津;另一路向東輸水到膠東半島。東線工程歷經十年,已於2013年10月正式通水。

中線工程是從位於長江支流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從河南南陽的淅川陶岔渠首閘出水,沿途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建設專用的立交供水渠道,採用自流方式,沿途供水,最終抵達北京和天津。中線工程於2014年12月正式通水。

西線工程的目標是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由於該線工程技術複雜,耗資巨大,現仍在規劃中。

vcg11460863956
丹江口水庫(來源:視覺中國)

 

爭議

作為南水北調這樣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國家戰略工程,從方案提出伊始,便伴隨着巨大的爭議,與工程相關的環境、經濟、社會等問題牽動着許多人的神經。

許多人擔心南水北調工程將長江水調走,很可能會破壞長江中下游原有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在長江旱季和枯水期,導致長江水流不足,嚴重時長江出海口地區或出現海水倒灌的情況。對此,時任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的張基堯回應說,海水倒灌的情況不會形成,因為整個長江的徑流量是9600多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三條線路調水的總和是448億立方米,不足5%,不足以影響整個徑流。就算在枯水期出現水流不足,也可通過沿線大壩洩洪來緩解。另外,中科院院士曹文宣還提出,南水北調會對長江中的生物產生很大影響,當長江水温、水文特徵改變時,會使得魚類的生活發生變化,從而影響浮游生物、魚苗、水草等生物鏈,類似情況在三峽大壩建成後都有所顯現。但目前來看,這種情況尚不明顯,仍有待觀察。

還有人擔心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投資大成本高,北方水價也會相應大幅增長。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解釋說,水價上升是必然的,但南水北調是國家戰略性工程,建設成本基本上由政府補貼,增加的水費只是運行維護費,一定會控制在居民可承受的範圍內。而實際上,除了國家承擔的工程費用外,地方政府還需建造配套的設備,這部分就需要地方財政承擔,勢必會影響各地最後的水價。所以有些地方政府對迎接北調之水顯得不大積極,而各地上調的水價也不盡相同。

南水北調最富爭議的是移民問題。由於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擴大蓄水量而將淹沒沿岸地區,所以包括湖北、河南兩省的三十多萬居民需要搬遷。政府需要為移民建造新居,分配新的耕地,並向移民支付搬遷、土地、房屋等各項補償款。現實操作自然要複雜得多。首先,大部分移民需要變換謀生的方式,如許多庫區居民本是種植果園、捕魚為生,但到了新安置點後,被迫轉為從事養殖業、種植糧食,這對於他們是不小的挑戰,而政府的補償款項畢竟有限。其次,除了現實搬遷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外,移民的心理也存在很大的波動。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安土重遷」,特別是居於丹江口多年的老人,很難接受遠離故土,顛簸動蕩的環境變化,再加上不適應新的生活方式,許多移民便常懷有思鄉返鄉的心情和願望。移民問題是全世界水利工程普遍面對的難題,保障移民的權利,安置好移民的生活是政府必須解決的嚴峻社會問題。

vcg11494358964
河南淅川縣盛灣鎮馬山根村的移民拍下在舊居前的最後一張全家福(來源:視覺中國)
vcg11448872159
河南平頂山峽縣移民新村(來源:視覺中國)

 

展望

當然,南水北調工程的積極意義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減少洪水對長江地區的災害,同時為北方提供可靠及潔淨的水源,有利於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制約,還可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北方農業發展。另外,還可以改善北方的環境及生態,補充地下水,緩解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積的進一步擴大,並維持河流及濕地的生態系統。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後,並不意味着人們可以恣意取用,高枕無憂。如何節約用水、合理利用水資源是受水地區必須思考的方向。在城市用水中,發展中水處理和重用;在農業灌溉上,改變舊有的水資源利用率低的灌溉方式等,都是必要的措施。這既是對那些作出巨大犧牲的庫區移民最好的回報,也是對水這項生命之源最大的尊重。

 

 

相關視頻:

中央電視台紀錄片:《水脈》

 

參考資料:

《南水北調系列報道之二:移民篇》  民生周刊  2014年第16期

《南水北調中線移民近33萬 補償款不夠建房》  騰訊新聞  2010/2/23

央視《決策者說》:六問南水北調工程  2005/12/21

《保護長江生態:最後的機會》 瞭望東方週刊  2013/12/17

南水北調工程 

上載日期:
2018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