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融入生活——博物館的現代詮釋

隨着全國博物館數量及參觀人數不斷增加,博物館已經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被運用到文物藏品的修復和保育中。在互聯網時代,高新技術及多種個性化服務讓觀眾獲得了更好的觀賞體驗,而近幾年博物館推出的一系列精美的文創產品也俘獲了許多人的心。

2015年9月的清晨,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前早已排起了長隊。待8點半午門開放,一眾遊客馬上奔跑起來,直奔武英殿,因為這裡正在舉辦故宮博物院90華誕系列展覽之「石渠寶笈特展」。展品中包括北宋張擇端的國寶級名畫《清明上河圖》。

對於這次千人跑步衝向武英殿觀展的現象,網友戲稱之為「故宮跑」。

兩年後的9月,故宮年度大展《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中,與《清明上河圖》齊名的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備受矚目。展覽首日,門口又出現了觀眾「衝刺」看畫的「故宮跑」。

從這兩次由名畫展掀起的文化熱潮,可見公眾對優質的文化產品有着強烈的需求,也表現出博物館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s8bowuguan-1
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 (來源:Shutterstock)

 

博物館業的春天

一間好的博物館,如法國的羅浮宮(Louvre Museum)、英國的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既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獨特的文化符號,也是一座珍貴絢麗的文化寶庫。博物館的核心是藏品,優秀的文物由博物館保存,並通過博物館得以展示給觀眾。這些物品是人類生存和進步的見證,觀眾通過參觀博物館,體悟和認知人類文明,接觸和了解多樣的文化,接受美的熏陶。

博物館在社會中屬於精神文化的場所,當國家發展邁過了滿足物質條件的門檻後,精神生活便成為了民眾新的追求。改革開放後,中國內地越來越重視博物館事業的發展。2008年起,國家推動公共博物館免費開放,要求積極推進博物館體制機制改革,建立「政府主導、法律規範、社會參與的博物館管理體系」。2015年,國務院頒發《博物館條例》,進一步促進、規範博物館事業。

截至2017年底,內地共有博物館4721間,全年接待觀眾超過9.7億人次。根據藏品種類,這些博物館又可分為不同類型,如綜合類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歷史類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沈陽九一八紀念館、曹雪芹紀念館等);藝術類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天津戲劇博物館等);科學類博物館(上海科技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等)等。

近年來,各地博物館所策劃的精品展層出不窮,既有像南京博物院舉辦的「温·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這樣的優質藏品展,也有像江西省博物館舉辦的「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這樣反映考古發掘熱點的文物展。隨着觀眾人數不斷增加,多間博物館得到政府撥款,相繼翻新和擴建。為了確保館內文物的安全,同時營造舒適的參觀環境,博物館也普遍採取限制單日參觀人數上限的措施,並採用網上預約與現場取票相結合的方式。館內的導賞服務、恆溫恆濕、燈光照明等條件也都越發完善。

s8bowuguan-2
觀眾參觀「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 (來源:視覺中國)

 

復舊如新

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包括蒐集、整理、研究、修復、展示文物,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修復與展示兩項,而修復又是展示的基礎。

2016年,一套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網絡爆紅,人們由此認識了一個特殊的行業——文物修復師,也體會到了他們執着為文化而堅守、傳承的態度。文物修復是一門傳承已久的手藝,而現今的修復方式已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科學技術。

2014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幫助上海歷史博物館修復了26件紡織品文物。由於年代久遠,文物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污損和病害,所以修復技術人員先利用X射線探傷儀等本被應用於醫療、化工等領域的技術手段來分析病害成因和污染物成分;再利用三維視頻顯微鏡觀察這批紡織品的經、緯線密度;然後用生物學顯微鏡來鑑別染料種類,如一件服飾上的顏色可達十餘種,既有槐米、紅花、靛青等天然染料,也有酸性紅、孔雀石綠、甲基藍等合成染料。了解構造後,技術人員才能有針對性地去污,配比相同材料進行修復。

除此之外,新興的 3D打印技術也在文物修復方面發揮着獨特的高科技魅力。3D打印技術在保護文物的同時,通過建模的方式快速補全缺失的部分。陝西歷史博物館便運用這一系列的技術,修復了羅漢俑、皇后玉璽、宰獸簋、乳釘紋簋等多件文物,並在2018年推出「文物保護修復季」系列展覽,從書畫、金屬、陶瓷等多個方面展示文物修復過程。

s8bowuguan-3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師 (來源:中新社)

 

講故事的方法

現代博物館的展示方式早已不是冷冰冰的陳列,而是通過一定的故事大綱,設置引人入勝的情節,來讓展品說明歷史,讓文物講故事。不論是敘述宏大歷史進程的串聯性展示,還是選用特定文物來敘事的主題性展示,都希望將展品設置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輔以必要的文字和圖片,讓觀眾能夠欣賞和理解文物。   

在這些展示方式之餘,也出現了一些別出心裁的設計,如南京博物院民國館就為人所津津樂道。民國館是一處地下展館,通過建築場景還原,成為了一條具有民國風情的商業街,火車站、郵局、電影院、咖啡館、銀樓、照相館等一應俱全。基於南京是中華民國舊都,民國館才希望展現這一層特別的歷史文化底蘊。火車站中的蒸汽車頭、街上停放的電車和汽車、銀行裡的櫃檯和桌椅等都是民國時期的文物,商鋪、書店中的商品可供人挑選購買,郵局還可寄送明信片。觀眾在參觀文物的同時,能夠置身於歷史建築中,並感受照相、寄信等真實的服務。這種展示方式就是將文物藏品還原到特定的社會場景中,讓器物與人的生活建立聯繫。

s8bowuguan-4
南京博物院民國館讓人仿佛「穿越時空」 (來源:視覺中國)

 

當下,數字化生活是社會的發展趨勢,在普通敘事以外如何加入數字化展示,也成為了博物館新的思考方向。

博物館的數字展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配合實物展示,以提供更多知識信息。如今觀眾可以在觀展同時,從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上獲得語音導覽服務以及各樣展品相關的圖文或視頻。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每日故宮」APP,提供日曆的功能以外,每天介紹一件藏品的時代背景、製作技法、美學特點等,探尋文物深層的文化價值。

另一種展示方式就是設置特別的數字體驗展或數字展廳。VR、三維全景、AR等新興科技能夠帶給觀眾更多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又可以全方位展示博物館與藏品的風采。2017年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看見『圓明園』」數字體驗展,就利用AR、VR技術復現了「萬園之園」的恢弘景色。北京故宮博物院則專門開闢了端門數字館。觀眾可以通過觸摸屏幕360°欣賞文物,還可以藉助VR技術體驗皇帝換衣、接見大臣的感覺。

s8bowuguan-5
北京故宮博物院端門數字館 (來源:視覺中國)

 

是博物館,也是「網紅」

除了博物館本身的收藏與展示外,附帶的文創產品也成了新興的熱點,而這一方面的代表當首推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也因此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網紅」。以往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都是書籍、藏品的複製品等,北京故宮博物院學習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經驗,推出了許多帶有故宮特色的生活用品,比如手機殼、箱包、名畫膠帶、御批系列書籤、書法骨瓷杯、「朕」字靠枕、朝珠耳機等等,人們可以在故宮商店或網店上盡情選購。另外,故宮博物院網站上推出近千張以精美文物、故宮美景為背景的壁紙,多款搜狗輸入法皮膚,力求讓雅緻的故宮文化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單是2017年,故宮博物院在文創產品方面的銷售額就已經超過了10億元。

s8bowuguan-6
故宮博物院《聽琴圖軸》壁紙
s8bowuguan-7
故宮淘寶旗艦店

 

不只是故宮,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正在向大家展示,這裡不是世遠年陳的古物倉庫,這裡也能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相關視頻:

(講座)單霽翔:故宮的世界 世界的故宮(上)

(講座)單霽翔:故宮的世界 世界的故宮(下)

 

參考資料:

《陝西:新技術為文物修復揭開神秘面紗》 新浪網 2018/7/22

《紡織品文物修復「天衣無縫」》 解放日報 2014/12/18

《排隊3小時觀展5分鐘:又見「故宮跑」,國寶面前如何更優雅?》搜狐網 2017/12/7

《對博物館數字化建設中的幾個常見說法的質疑和解惑》 劉健 《博物館·新科技》

《博物館數字化:科技助力文物「活起來」》 搜狐網 2017/10/3

北京故宮博物院 

上載日期:
2018年10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