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南詔政治體制帶有唐朝影子

1705ph023
《張勝溫畫卷》(局部)中的武士儀仗
1705ph023

南詔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唐與吐蕃相爭。受到唐與吐蕃的雙重影響,南詔政體既有唐朝的影子(如設立節度、都督等),又有吐蕃的成分(如某些官職的稱呼)。此外,南詔政體還受東南亞、南亞的影響(如「驃信」、「鶴拓」之稱)。南詔社會經濟具有濃厚的奴隸制特色,對外戰爭以搶掠為其目的。大批被擄南來的漢人,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南詔社會經濟的發展。至其後期,社會生產的許多部門已經接近中原發達地區的水平。南詔軍隊能征慣戰,簽軍數目可以達到十萬之眾。南詔崇尚武功,有較嚴的軍法與賞罰制度。

bulb

簽軍

兵役制度之一。戰時丁壯簽發為軍,選擇軍兵的標準主要是家戶和丁壯,故又有家戶軍和人丁軍的稱謂。

1705ph024
《張勝溫畫卷》(局部):利貞皇帝禮佛。
1705ph024

南詔立國,初以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太和村)為首府,後遷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三塔附近)。兩城均只築南北兩道城牆,西屏蒼山,東據洱海。南詔政區,《新唐書》稱:「東距爨(今雲貴交界),東南屬交趾(今越南北部),西摩伽陀(今緬甸與印度交界),西北與吐蕃(今西藏)接,南女王(今老撾川壙、桑怒地區),西南驃(今緬甸中部),北抵益州(以今大渡河為界),東北際黔、巫(今貴州重慶交界)。」分設十瞼、六節度、二都督進行管理。中央和地方機構的設置多仿唐朝,唯稱謂不同而已。

1705ph025
「南詔王出行圖」 (線描複製)
1705ph025

南詔最高統治者稱為詔王,自稱「元」,又稱「驃信」,後期稱「皇帝」。臨朝時坐西向東,稱臣下為「昶」。大臣朝王,則自稱官銜而不稱「臣」。王后統稱「詔佐」。王母稱「信麼」,也叫「九麼」。王妃稱「武進信麼」。王子稱「信苴」。南詔最高行政長官統稱「清平官」,六人七人不等,分別又稱「坦綽」、「布燮」、「久贊」。復有「酋望」、「正酋望」,地位稍次。清平官每天與詔王參議處理內外大事,相當於中原的宰相。清平官中設「內算官」一人,掌握機密,代詔王判押處置文書,威權極重。另有「副內算官」二人,協助「內算官」處理政務。其餘均為「外算官」,分掌各個執事部門。

 

南詔的國務行政機構稱為「六曹」,分別為士曹(掌管官吏調遣)、戶曹(掌管戶籍)、倉曹(掌管財政)、客曹(掌管禮賓外交)、兵曹(掌管軍事)、刑曹(掌管刑法)。南詔後期,改「六曹」為「九爽」,分別為幕爽(掌管軍事)、蹤爽(掌管戶籍)、慈爽(掌管禮儀)、引爽(掌管外交)、罰爽(掌管刑法)、勸爽(掌管官吏調遣)、萬爽(掌管財政)、厥爽(掌管工程建設)、禾爽(掌管商業貿易)。曹之官員稱曹長,爽之官員稱爽長。

1705ph028
清平官杜光庭像
1705ph028
1705ph026
唐時期疆域圖
1705ph026

南詔軍隊分為常備軍、鄉兵與夷卒三種。常備軍數量不大,但戰鬥力很強,其精兵稱「羅苴子」。鄉兵是南詔軍事力量的基礎,戰時臨時從各村邑抽調。村邑成員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夷卒是少數民族武裝,也屬臨時性質,戰時方從少數民族地區徵調。夷卒驍勇善戰,常與「羅苴子」並為前驅。南詔主管軍事事務的高級官員稱大軍將,屬於一種榮譽職務,節度使、都督、清平官、曹長均可領有。其下則有演習、演覽、繕裔、繕覽、澹酋、澹覽、幕偽、幕覽等職。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