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南北朝期間邊疆各族匯聚中原

1701ph015
唐‧閰立本《步輦圖》卷
1701ph015

東漢後期,地方割據勢力崛起,諸侯混戰,漢族人口銳減,中原空虛。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逐步遷入中原。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西晉以後,南遷匈奴的不同支系先後建立過漢、前趙、北涼及夏等政權。羯人是南匈奴羌渠部後裔,建立過後趙政權。氐人建立過成漢、仇池、前秦、後涼等政權。羌人在漢代主要居住在黃河河曲地區,並向西南地區和青藏高原北部及今新疆南部遷徙。西晉以後,羌人建立過後秦政權。在匈奴、氐、羌這些邊疆族所建立的政權崩潰後,其族人分散,融入周圍各族之中。魏晉南北朝以後,匈奴、羯、氐等族稱漸漸消失。

1701ph018
北方胡族南遷概況
1701ph018

匈奴和鮮卑的匯聚過程最為典型。鮮卑是中國東北古代屬東胡系統的民族之一,因居於鮮卑山得名。經考古學、歷史地理學和民族史研究,證實鮮卑山在今大興安嶺南部,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中旗西。大鮮卑山在大興安嶺北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西北。鮮卑部落集團,可能在先秦時已活動於大興安嶺,而鮮卑名稱始現於東漢初年。

1701ph017
嘎仙洞:鮮卑族的發祥地,後來他們遷到大漠,再由大漠遷到中原。
1701ph017

東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被漢朝與烏孫、丁零、烏桓、鮮卑等族擊敗,被迫西遷,於是鮮卑大規模南遷、西遷,到達匈奴故地,與當地的匈奴、丁零、烏桓、漢人等混合,自此勢力大振。

 

十六國時期,鮮卑族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都先後與漢族及其他民族的統治階級結成雄踞一方的政治勢力,其中,拓跋氏先建立代國,後被前秦所滅,公元386年復國,公元398年定國號魏,至公元439年統一中國北部,成為南北朝時強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鮮卑化的漢人高氏,與鮮卑宇文氏分別建立北齊、北周政權。

bulb

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中原這一段時期,由主要的五個北方民族在中國建立的政權。

1701ph016
北魏陶武士俑
1701ph016

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在不斷相互交往與鬥爭中自然同化。尤其北魏(公元386—534年)在統一中國北部過程,以及之後統治北方的148年裡,盡量吸收了中原漢人的先進文化,使鮮卑貴族與漢人名門大姓結合,並融入到當時的統治階層之中。

 

北魏孝文帝時作出一系列的漢化改革,如遷都洛陽,改革鮮卑舊俗,孝文帝並身體力行,穿漢衣,改漢姓,說漢話,提倡鮮卑貴族與漢族高門通婚,從而加速了鮮卑的漢化和融入漢族的過程。在制度上,鮮卑人結合了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與中原古有的制度,形成了一些對中國後世具有重大影響的制度,諸如北魏均田制、北周府兵制等,均為隋、唐兩朝所承襲。到了隋唐時期,鮮卑族已經漢化,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

1701ph020
東晉陶女俑
1701ph020

南方各族的融合

從三國時期起,為了穩定政權,蜀國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開發與建設。西南地區的俚人、僚人和夷人(今彝族的先民)見於載籍,之後,有此部分融入漢族。同時,西南地區亦出現了由各民族融合的地方大姓政權。

1701ph019
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
1701ph019

魏晉時期,部分漢族居民由於帶兵屯墾戍守或做官經商等原因而移入少數民族地區,與當地少數民族融洽相處,並作長期居留,逐漸形成史書所稱的「南中大姓」,成為地方的重要勢力。例如龍、傅、尹、董、焦、雍、婁、爨、孟、量、毛、李、謝等,其中,爨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最為突出。東晉以後,爨氏逐步兼併南中大姓,其勢力獨霸一方。

 

而東南沿海地區,亦經東吳政權及東晉、宋、齊、梁、陳等政權的開發,漸成為漢文化高度發達的富庶地區。該地區的山越逐步出山,融入漢族。在此期間大陸加強了與山夷的聯繫。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0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