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南北朝期间边疆各族汇聚中原

1701ph015
唐‧閰立本《步辇图》卷
1701ph015

东汉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崛起,诸侯混战,汉族人口锐减,中原空虚。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逐步迁入中原。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西晋以后,南迁匈奴的不同支系先后建立过汉、前赵、北凉及夏等政权。羯人是南匈奴羌渠部后裔,建立过后赵政权。氐人建立过成汉、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羌人在汉代主要居住在黄河河曲地区,并向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北部及今新疆南部迁徙。西晋以后,羌人建立过后秦政权。在匈奴、氐、羌这些边疆族所建立的政权崩溃后,其族人分散,融入周围各族之中。魏晋南北朝以后,匈奴、羯、氐等族称渐渐消失。

1701ph018
北方胡族南迁概况
1701ph018

匈奴和鲜卑的汇聚过程最为典型。鲜卑是中国东北古代属东胡系统的民族之一,因居于鲜卑山得名。经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民族史研究,证实鲜卑山在今大兴安岭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大鲜卑山在大兴安岭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西北。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在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而鲜卑名称始现于东汉初年。

1701ph017
嘎仙洞:鲜卑族的发祥地,后来他们迁到大漠,再由大漠迁到中原。
1701ph017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南迁、西迁,到达匈奴故地,与当地的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合,自此势力大振。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都先后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统治阶级结成雄踞一方的政治势力,其中,拓跋氏先建立代国,后被前秦所灭,公元386年复国,公元398年定国号魏,至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部,成为南北朝时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鲜卑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政权。

bulb

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段时期,由主要的五个北方民族在中国建立的政权。

1701ph016
北魏陶武士俑
1701ph016

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不断相互交往与斗争中自然同化。尤其北魏(公元386—534年)在统一中国北部过程,以及之后统治北方的148年里,尽量吸收了中原汉人的先进文化,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名门大姓结合,并融入到当时的统治阶层之中。

 

北魏孝文帝时作出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如迁都洛阳,改革鲜卑旧俗,孝文帝并身体力行,穿汉衣,改汉姓,说汉话,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通婚,从而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和融入汉族的过程。在制度上,鲜卑人结合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与中原古有的制度,形成了一些对中国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的制度,诸如北魏均田制、北周府兵制等,均为隋、唐两朝所承袭。到了隋唐时期,鲜卑族已经汉化,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1701ph020
东晋陶女俑
1701ph020

南方各族的融合

从三国时期起,为了稳定政权,蜀国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西南地区的俚人、僚人和夷人(今彝族的先民)见于载籍,之后,有此部分融入汉族。同时,西南地区亦出现了由各民族融合的地方大姓政权。

1701ph019
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
1701ph019

魏晋时期,部分汉族居民由于带兵屯垦戍守或做官经商等原因而移入少数民族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融洽相处,并作长期居留,逐渐形成史书所称的“南中大姓”,成为地方的重要势力。例如龙、傅、尹、董、焦、雍、娄、爨、孟、量、毛、李、谢等,其中,爨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最为突出。东晋以后,爨氏逐步兼并南中大姓,其势力独霸一方。

 

而东南沿海地区,亦经东吴政权及东晋、宋、齐、梁、陈等政权的开发,渐成为汉文化高度发达的富庶地区。该地区的山越逐步出山,融入汉族。在此期间大陆加强了与山夷的联系。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