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盤點中國古代天文學家

0801ph025
張衡像
0801ph025

張衡

張衡(公元78至139年),字平子,南陽郡鄂西縣人。公元115年,張衡任太史令。他擔任此職前後共計有14年之久。張衡在天文學方面成就卓著,著有《靈憲》和《渾天儀圖注》。這兩部著作都是為了解釋渾天說而寫。雖然,張衡認為天地各有大小,但是他還認為天地之外為宇宙,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大的,這種對宇宙的認識還是相當先進。張衡對月光來源、月相的變化以及月食產生的原因都做出了相當正確的解釋。此外,他還製造了水運渾象,開創後世製造天文鐘的先河,並發明了世界第一架地震儀「候風地動儀」。

 

一行

一行俗名張遂(公元683至727年),魏州昌樂人。公元705年,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想和一行交朋友。一行不屑與他為伍,只有棄家逃到嵩山,削髮為僧。公元721年,唐玄宗下詔命一行制訂新的曆法。一行奉詔之後,首先和梁令瓚共同建造了一架黃道遊儀,對恒星位置、日月行星運動做了重新測量。通過這次測量,一行發現恒星的位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發生變化,太陽的運動在冬至時最快,夏至時最慢的正確規律。在這些觀測基礎上,一行編纂了中國天文學史上著名的《大衍曆》。

0801ph026
一行像
0801ph026

蘇頌

蘇頌(1020至1101年),字子容,泉州府同安縣。作為天文學家的蘇頌,主要貢獻有兩項,一是領導建造了水運儀象台和假天儀;二是著有《新儀象法要》一書。就這兩項貢獻也使他在中國古代科學家中熠熠生輝。根據後人研究,假天儀可能是一個和人體大小相仿的天球儀。天球以竹條為骨架,外面糊一層紙,紙上按照星星的位置鑿有一個個小孔。人由球南端開的口進入球內,就可以坐在其中觀星了。天球的轉動軸上裝有手輪,可以轉動整個儀器,這樣就可以類比星的東升西落現象。《新儀象法要》是蘇頌為了介紹水運儀象台的結構而寫的,其中附圖說明了水運儀象台各個部件結構。這些圖紙甚至可以說是中國保存最早的機械圖紙。在這本書中,還附有5幅星圖,都是根據實際觀測描繪而成的,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0801ph027
蘇頌像
0801ph027

郭守敬

郭守敬(1231至1316年),字若思,順德邢台人。1262年,郭守敬入朝為官,開始時他主要在水利部門工作。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編制新曆法,並成立了一個專門編制新曆法的太史局,任命郭守敬為負責人之一。郭守敬簡化了中國傳統的觀測儀器渾儀,創造了聞名世界的簡儀、創製了仰儀、高表、景符、窺几等優秀的天文儀器。郭守敬使用這些儀器又做了一次全面的測天工作,並在此基礎上編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優秀的星表。他最傑出的貢獻就是編製了代表中國古代傳統曆法最高成就的《授時曆》。

0801ph028
郭守敬像
0801ph028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