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佛經中的經典

1601ph022
1900年敦煌藏經洞發現的《金剛經》
1601ph022

佛經典籍浩繁,種類繁多,故被統稱為「大藏經」。釋迦牟尼在世時,他所說的教義和制定的戒律並沒有文字記載,只是口頭相傳。佛陀逝世後,弟子們感到這樣輾轉口授,容易產生誤解和思想上的歧義,因而舉行了大會,將教義和戒律背誦出來,將其記錄成文字,形成了大藏經。現在為止,佛教史上一共進行了六次結集大會。

 

大藏經涉及了歷史、哲學、文字、經濟、神學、倫理學、校勘學、文字學、醫學等學科,是一部佛教百科全書。佛教把經典分為經、律、論三大類。「經」是指釋迦牟尼所說的教法,「律」是僧侶和教徒所制定的行為規則,「論」是對教理的闡述和論說,三者又稱為「三藏」。在佛教長期發展過程中,三藏先後被譯為幾十種國家或地區的語言,但究其實質,現存的藏經主要有梵語系、巴利語系、漢語系、藏語系四個系統。

 

譯典進程

從東漢末到北宋末的一千多年之中,共譯出經卷約六千卷,一千五百多種。中國漢地譯經可分為四個階段:

  • 草創期(東漢末到西晉)——譯經屬個人活動,主要依靠外來的僧人背誦佛經,由懂外文的人口譯成漢語,其他人將其錄成漢文,修飾潤色即成。

 

  • 發展期(東晉到隋末)——譯經由私人活動(私譯)轉為由官方組織譯場(官譯)。參加譯經的人員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乃至數千人,利用集體的智慧,分工協作,保證譯經的質量。譯經的程序和方式增加了記錄梵文、正義和校對三道手續。

 

  • 全盛期(唐代)——譯場制度更為完備,翻譯手續增加到11種。主譯者大部分是本國僧人,有計劃、有步驟地譯經。為了突出佛教各派的義理的整體性,所譯經典往往都是採取全集翻譯,很少節譯。譯出的經典往往都是一氣呵成,很少改動,而且釋義相當準確,用詞恰當,譯文流暢,專用名詞自成系統,不再依附儒道。

 

  • 結束期(北宋)——本土僧人的注意力轉向研微義理,匯釋三教方面,去印度的人已經不多了,譯經事業時斷時續。自宋以後,中國漢地譯經事業基本停止下來,只有零星的個人譯經活動,佛教界主要轉向義理的研究和刻經的活動。
1601ph023
乾隆版大藏經《龍藏》
1601ph023

經典中的經典

佛教徒學習佛教理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佛教經典浩繁,一般人不可能全部讀完,在這種情況下,只好選擇一些有特色的經典。這些經典主要有:

  • 《阿彌陀經》,約二千字,鳩摩羅什所譯,一卷。講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的事情,接引唸佛人往生「西方淨土」,信徒只要一心稱唸阿彌陀佛名號,死後即可到達極樂世界。

 

  • 《無量壽經》,三國魏康僧鎧譯,二卷。敘述阿彌陀佛創建西方淨土,接引人們到西方世界的故事。

 

  • 《心經》,共261字,一卷,唐代玄奘譯。闡述佛教認識空,得解脫的道理。

 

  • 《金剛經》,約五千字,一卷,鳩摩羅什譯。闡述佛教所說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為空幻不實的義理,教人對現實世界不要執着或留戀。

 

  • 《普門品》,鳩摩羅什譯,為《妙法蓮華經》的一章,主要內容是宣說信仰觀世音菩薩所能得到的利益。

 

  • 《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唐代實叉難陀譯。敘說地藏菩薩的事跡,強調誦讀此經可以獲得的好處。

 

  • 《大悲咒》,82句,唐不空譯。佛教認為,若能稱誦這部咒,淫欲火能熄滅,邪心可以消除。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0月2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