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取西經只有唐三藏嗎?

受《西遊記》的影響,提及取西經,相信腦海中第一時間想起唐三藏(玄奘),其實據歷史資料記載,從公元三世紀後半葉到八世紀前半葉,中國漢地僧人到西方取經的共有105人,其中魏晉南北朝時期有52人,隋唐時期有53人。公元260年潁川人朱士行是中國到西方取經的第一人。以下三人就是取西經的代表人物。

1601ph020
法顯在斯里蘭卡主持講經的寺廟遺址
1601ph020

法顯

法顯是中國古代到印度求法的先驅之一。他生活在東晉,俗姓龔,山西平陽人。3歲時就被父母送到寺院,20歲時受戒成為僧人。他在學習佛教的過程中,常慨歎已有的佛教經書不全,於是立志前往印度尋求。

 

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約了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四人,一同從長安出發。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法顯等人進入印度,瞻禮了佛陀遺跡,最後找到他要的佛教戒律書,於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冬,取道斯里蘭卡坐船回國。義熙八年(公元412年)夏,在青州長廣郡牢山(今山東省即墨縣境)登岸。

 

法顯西行求法,前後約經15年,遊歷將近30國,是中國著名的旅行家。回國後他在道場寺從事翻譯,還撰寫了《歷遊天竺記傳》(亦稱《法顯傳》),介紹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情況。書中保存了有關南亞和西域諸國的古代史地資料,非常有價值。

 

玄奘

玄奘,原名陳禕,約生於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逝於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祖籍河南陳留,出生書香之家。5歲喪母,10歲喪父,13歲隨兄長捷法師住寺讀佛經。隋煬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在慧日寺出家。他在讀經過程中,感到困惑,決意追隨先哲到印度取經,將原味的印度佛教傳回國內,以解決當時佛教界內出現的各種不同的說法。

1601ph021
《玄奘負笈圖》
1601ph021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離開長安,偷偷向西進發。4年裡沿着絲綢之路,行程數萬里,最後到中印度。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5年,精研大小乘經典,重點學習唯識學的知識,同時還涉獵了天文、地理、醫術、數學等書。在印度期間,他周遊全印度,受師命講解經論,撰寫文章,主持學術辯論,被推為「論主」,獲「大乘天」和「解脫天」的榮譽稱號。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他離開曲女城,2年後榮歸長安,受到朝野禮遇。

 

玄奘回國後一心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並創立了法相宗。這宗派和理論後來又經弟子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玄奘共譯出佛教經律論75部,1,335卷。由於他的譯文準確,質量高,是繼鳩摩羅什後,被認為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二個偉大翻譯家。

 

義淨

義淨,齊州(今山東歷城縣)人,一說范陽人。俗姓張,字文明。幼年出家,心慕法顯、玄奘等大師的西遊事跡,立志西去求法。20歲受具足戒,36歲開始赴印度求法。

 

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元)在廣州乘船西行,抵達印度。義淨出國二十餘年,於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回國,攜回經典數百部以及金剛座、舍利子等。

 

回國後,他在國家的譯場參與組織譯經活動,譯經數十部、百餘卷,最重要當數譯出律部經典。他還撰著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與《大唐南海寄歸內法傳》二書,他的著作還糾正了漢地佛教流行的誤解和陋習。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