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真正的佛系看這裡——敦煌彩塑

0509ph020
莫高窟中唐第158窟涅槃臥佛,面部豐滿,微含笑意,表情安詳而欣慰,生動地表達了涅槃境界的高深莫測。
0509ph020

古代匠師在彩塑製作中顯示了他們卓越的才能。從一些殘破的塑像上,我們了解到泥塑的製作方法。大型造像以疏鬆的岩層作為石胎,用圓木製骨架,並往往按照形象和動態的需要巧妙地選用彎曲的木料;木骨架上還要用芨芨草和蘆葦捆出人物的大體結構,方可上泥,以減少泥量和整個雕塑的分量。製泥時就地取材於當地河床沉澱的一層泥土,即所謂「澄板土」,質地細而無膠性,加入適量細砂和纖維,表層的細泥多不加砂,裡層的粗泥還可加麥秸。小型塑像以木作胎,用木頭削成人物的大體結構,初具造型和動態,然後用細泥塑成,靈活地運用捏、塑、貼、壓、削、刻等技法。

0509ph019
莫高窟西魏第432窟菩薩,眉高眼秀,嘴小唇薄,耳飾垂肩,含笑俯視,是一位麗質內向的少女形象。
0509ph019

佛教藝術的主人公是佛。佛教認為在無限的空間中有眾多的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佛教化眾生,所以十方三世有無數的佛。早期佛像的典範之作,是莫高窟北魏第259窟北壁的佛禪定像靜修中嘴角露出會心的微笑。其基本造型顯然來自於犍陀羅,但也已趨向於秀骨清像。真正偉大的作品仍推莫高窟的北大像(第96窟)和南大像(第130窟)。兩像均以倚坐的彌勒佛為題材,像前窟室空間狹小,造像時比例上大下小,恰好與仰望者的透視相抵銷,給瞻禮者以完美的形象。莫高窟兩尊大臥佛(第148窟和158窟)中,第158窟原作保存完好,將佛的逝世塑造得如同一位哲人安詳的睡態,對比壁畫上群眾的悲悼,很好地表現了「寂滅為樂」的崇高境界。

 

菩薩在佛教的地位很高,僅次於佛,處於成佛之前最後的階段。菩薩的主要職責是協助佛陀教化眾生,傳播佛法。在民間影響最大的菩薩是文殊、普賢、地藏、觀世音、彌勒等。菩薩衣裝考究,往往戴寶冠、項飾、臂釧、腕釧,披掛天衣、帛帶、瓔珞(貫串珠玉而成的裝飾品),有的素雅,有的華貴。在中國,往往將「女相」特徵賦予菩薩像,但根據佛經,菩薩原來都是「善男子」,為此,菩薩唇上常常畫出蝌蚪形的小髭。佛的身邊,隨侍左右的有菩薩,還有弟子。為首的十大弟子中,主要由迦葉和阿難隨侍佛的左右。迦葉和阿難名列佛陀的十大弟子之首。

0509ph018
莫高窟隋代第427窟阿難,具有斯文、瀟灑的風度,兼有滿面稚氣而故作矜持的神情。
0509ph018

佛國世界裡有護法的天神。有所謂「四天王天」,俗稱「四大天王」,居須彌山的半腰,分別負責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保護佛國世界。佛教藝術中,他們都身穿甲胄和戰裙,足下踏着邪鬼,手中所持的法器各有不同:東方「持國天」名提頭賴吒;南方「增長天」名毗琉璃;西方「廣目天」名毗樓博叉;北方「多聞天」名毗沙門。力士(或稱金剛力士)是另一種護法神。他們是手裡拿着金剛杵護衞佛法的勇士,守衞在佛壇或寺廟大門的兩側。

0509ph017
莫高窟盛唐第46窟天王,張口作怒吼狀,雙手叉腰,氣概昂揚。弓步橫踏「地神」,更添雄武之色。
0509ph017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8月3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