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大足五山有甚麼寶藏?

30074ph020
寶頂山石窟
30074ph020

大足境內崗巒起伏,砂質崖壁宜於雕刻,鑿窟造像歷時千年,自古以來就有「石刻之鄉」的美稱。全縣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範圍內,大大小小的石刻龕窟星羅棋布,其中分佈在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的石刻造像最為集中,也最具特色,題材多樣,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寶頂山

寶頂山位於大足城區東北15公里處,古名「香山」。由南宋高僧趙智鳳主持建造的寶頂山石窟,歷時七十餘年,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在大佛灣500米寬闊崖面上,雕刻數以萬計的造像,其濃厚的世俗信仰、純樸的生活氣息,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和小佛灣摩崖造像,分佈在約500米長的寬闊崖面上,龕窟高大,宏偉壯觀,氣勢磅礴,以密宗教義為體系,題材豐富,圖文並茂,內容前後呼應,頗似巨幅的佛教故事連環畫卷。

30074ph021
寶頂山
30074ph021

北山

北山,距大足城區龍崗鎮北1.5公里,古名龍崗山,因「其山環拱,山脊折紋若龍鱗然」而得名,風景獨好。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靜南軍節度使、昌州刺史韋君靖為儲糧屯兵在此山營建「永昌寨」,並於寨內崖壁上開鑿佛像。其後當地官紳士庶相繼鑿龕造佛,經五代至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2年),歷時二百五十多年,鑿建了四百五十多處石刻龕窟。

30074ph019
北山石窟
30074ph019

南山

南山位於大足城區南兩公里處,又名廣華山。南山石窟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均為道教造像,主要有三清洞、聖母龕、真武洞、龍洞等。其中以三清洞最為著名,共刻像421尊,雕刻精美,以道教最高神「玉清、上清、太清」為主像,並刻有「四御」及聖母、王母等群神,生動地反映了宋代道教神仙系統的演變過程,是研究中國道教史的珍貴實物史料。

30074ph024
南山
30074ph024

石門山

石門山位於大足城區東20公里處的石馬鎮新勝村,因有兩塊巨石像大門一樣夾着寺廟而得名。石門山石窟開鑿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1151年),有造像12龕窟,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其中以第2號玉皇大帝龕、第7號獨腳五通大帝、第10號三皇洞、第11號《東岳大生寶懺變相圖》等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30074ph022
石門山
30074ph022

石篆山

石篆山位於大足城區西南25公里外的三驅鎮佛會村,因崗嶺起伏山石形若「篆」字而得名。石篆山石窟由大莊園主嚴遜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1082—1096年)捨地出資開鑿而成。聚儒、佛、道三教造像於一山,反映了宋代宗教多元化、相互包容的重要史實,堪稱中國石窟藝術的一朵奇葩。

30074ph023
石篆山
30074ph02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8月3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