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黃河中游以壺口瀑布聞名

0202ph011
壺口瀑布
0202ph011

從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到河南鄭州的桃花峪,為黃河中游,長1,206公里。其中又可以分為如下三段:

  1. 從河口鎮到禹門口(龍門),黃河穿行於晉陝峽谷之間,兩岸險峻陡峭。
  2. 禹門口以下至潼關,黃河進入汾、渭谷地,河面開闊,水流緩慢。
  3. 在潼關、風陵渡之間,黃河突然以90度急轉東流,穿行於中條山與崤山之間,水勢復趨湍急,形成幹流上最後一個峽谷河段。

 

黃河自河口鎮以下受呂梁山阻擋,轉向南流,進入長達七百餘里、兩岸高出水面數十至百米的晉陝峽谷。其左岸有偏關河、嵐漪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右岸有窟野河、禿尾河、無定河、清澗河、延河、雲岩河,成為黃河接受支流最多的河段。

 

這一河段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觀是壺口瀑布。壺口以上,河水在250-300米的寬槽中流;至壺口,急速的水流在平整的槽底切出一道長5公里、寬30-50米、深30米的深溝,呈現出一種「谷中谷」的形態;谷中三面之水傾瀉而下,形成落差達17米的瀑布。這是由於基岩岩性不一,河床在地質時期溯源侵蝕而成的。在進入汾渭谷地之際,黃河河床被兩岸峭壁夾峙,形如門闕,號為龍門。這是河流將山嶺切穿所致。

0202ph012
河東灌區
0202ph012

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介於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太行山以西、青海湖以東,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黃土實際覆蓋面積達276,000平方公里,為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佈區。其厚度很大,大部分地區為80-120米,隴(甘肅)東、陝北可達150米以上。

 

由於土質疏鬆,氣候多暴雨,植被覆蓋率低,黃土高原的地面侵蝕非常強烈,形成原(寬而平廣)、梁(長條形高地)、澗(侵蝕溝谷)等一系列極富特徵的黃土地貌。其垂直節理較為發達,不易坍塌,因而該地「窯洞」的民居形式較為發達。

 

黃土是由風力堆積而成的,其發育經歷了早更新世(距今60萬年前)、中更新世(距今10-60萬年前)、晚更新世(距今1.2-10萬年前)三個時期。此後氣候轉為暖濕,流水侵蝕作用加強,流失的黃土構成了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涇渭分明

在今陝西省中部,西起寶雞,東迄潼關,南接秦嶺,北鄰陝北高原,有一個東西長300公里的河谷平原,這便是號稱「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通稱關中平原。它是由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沖積而成的。

 

有一個反映此地自然現象的成語「涇渭分明」,它出自《詩經》:「涇以渭濁」(《邶風‧谷風》篇);說的是涇、渭兩河的含沙量不同,因而其水流有渭清涇濁之別,由此用以比喻人品的不同。渭、涇、洛河流域都是黃河中游主要的暴雨區,因而也是地面切割最破碎、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由此成為黃河主要的產沙區。只有當各流域不是同時遇上暴雨,其水流才會有明顯的清濁之別。

 

中流砥柱

在中條山與崤山之間,黃河流經了一段類似於長江三峽的河道,特別是在今河南三門峽市和山西平陸縣之間,河床中聳立的峭石將水流分為三股,這些峭石被稱為砥柱。砥柱之間有如洞開的門,根據其水流的湍急程度,人們稱中間為「神門」、南邊為「鬼門」、北邊為「人門」,三門峽即由此而得名。傳說這是大禹治水時,將阻檔河道的山陵鑿開,因而形成的。

 

砥柱自古便是黃河交通運輸的大害,漢唐之間曾多次對此進行整治,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自1960年代三門峽水庫建成以後,號稱中流砥柱的峭石仍矗立在水庫的大壩前。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0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