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楊家將裏的混亂關係

202129phn008
豫劇《穆楊會》(圖片提供:李俊生/FOTOE)
202129phn008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已迅速流傳天下。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中寫道:「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鄉里兒童)野豎(村野小童),皆能道之。」這裏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勛,楊業是其伯祖(父親的伯父)。蘇轍也寫過一首《過楊無敵廟》。蘇轍也是北宋人,離楊業去世的年代相距尚近,其詩足證楊家將故事在宋代頗有影響。

 

到了南宋,民間藝人把楊家將故事編成話本,在民間流傳日盛。余嘉錫《楊家將故事考信錄》指出:「追惟靖康之禍,始於徽宗之約金攻遼,開門揖盜。因念太宗之時,國力強盛,儻(倘)能重用楊無敵以取燕雲(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區),則女真蕞爾小夷,遠隔塞外,何敢侵陵上國!由是謳歌(歌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傳於民間。吾意當時必有評話小說之流,敷演楊家將故事,如講史家之所謂話本者。」由此可見,南宋因面對金國的侵凌,人民通過傳誦楊家將對抗外敵入侵的故事,希望朝廷能選拔良將,掃除外敵,收拾山河。

 

最著名的話本,乃是南宋遺民徐大焯所著的《燼餘錄》。書中把與楊延昭同時代的將領楊嗣的功績,移到了楊延昭身上,又創造出楊宗保,還虛構了楊家父子捨命救援宋太宗的情節。到了元代,出現了以楊家將為題材的雜劇。明清兩代,戲曲舞台上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劇目多達360齣。時至今日,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還經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掛帥》等劇目。這些戲曲小說,與歷史事實已相去甚遠,成了英雄傳奇。

 

在楊家將的戲曲小說中,將楊業之死,歸罪於奸臣潘仁美的陰謀陷害。此人裏通遼國,故意逼迫楊業出擊遼兵,明知此戰必敗,卻不領兵救援,以致楊業被迫自殺殉國。那麼,事實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其實,歷史上並無潘仁美其人,故事中的潘仁美其實是影射宋朝開國名將潘美。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遼景宗耶律賢病死,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才12歲,由其母蕭太后臨朝聽政。知雄州開封賀令圖、其父岳州刺史懷浦及文思使薛繼昭等,相繼上奏朝廷:「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宋太宗認為他們言之有理。遼國幼主即位,政局不穩,此乃收復燕雲十六州失地的大好良機。到了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認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條件已經成熟,就派潘美、曹彬、崔彥進分別率軍北伐,並命楊業為潘美的副將。三路大軍一開始旗開得勝,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雁門關,旋即收復了四個州。然而,由於曹彬率領的主力突遭遼軍重創,戰局對宋軍極為不利,宋太宗只得下令各路大軍撤退。潘美、楊業領命後,率軍掩護雲、寰、應、朔四個州的百姓撤退。打仗如何全身而退本非易事,還要帶着百姓一起撤退,更是難上加難。楊業建議用調虎離山計,派兵佯攻,吸引遼軍主力,然後在撤退路上預先埋伏精兵,掩護軍民撤離。監軍王侁(粵音「申」)當即反駁楊業的計策:「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擊鼓行軍)。」王侁主張宋軍不僅要與遼軍主力正面交鋒,還要「鼓行而往」,大張旗鼓,務求聲勢浩大,唯恐不能與遼軍決戰。但當時遼軍兵勢甚猛,其兵力超過宋軍三倍多,攻守之勢已經逆轉,此一作戰方案可謂火中取栗。所以楊業說:「不可,此必敗之勢也。」王侁譏諷道:「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

 

楊業原為北漢降將,十分忌諱別人懷疑他有二心。王侁故意刺激他,說他有「他志」,暗示楊業可能有投降遼國之意。楊業為了表明心志,惟有表態說:「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潘美身為主帥,並未阻止王侁逼迫楊業出兵,此乃潘美的重大錯誤。原來潘美也有難言之隱。按照宋朝治軍規則, 凡是出征作戰, 主帥之外必設監軍之職,監軍的地位雖然低於帶兵將領,惟因受命皇帝而擁有監督之權,故能「口含天憲」,代表皇帝的意志,故地位極為尊貴,可以節制軍中主帥。當監軍與主帥意見相左時,主帥往往為了明哲保身,或三緘其口,或附和監軍的意見。當時潘美已經62歲,官至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可謂官高位顯。為了保住自己的富貴尊榮,使他不願得罪監軍王侁,最終唯有坐視副將楊業冒險出兵。

 

宋軍抵達朔州陳家谷,遼軍也已趕到附近。楊業敦請主將潘美在陳家谷口布陣,自己作為先鋒繼續前進。潘美和王侁確實如約在陳家谷布陣,從寅時(凌晨3點到5點)到巳時(上午9點到11點)等待接應楊業。王侁派人登高眺望。不知望者究竟看到了甚麼,就以為楊業已擊敗遼軍。為了爭功,王侁竟率領將士紛紛離開陳家谷。潘美身為一軍主帥,對王侁的行為卻「不能制」(《宋史‧楊業傳》)。「不能制」三字,道出了宋朝武將的無奈,在監軍面前,主帥的權威受到相當限制。在王侁帶兵離開陳家谷後,沿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但不久傳來了楊業戰敗的消息,遂立即撤軍,而潘美也跟從王侁的步調,撤離了陳家谷。當天傍晚,楊業戰至陳家谷,原定的接應處卻空無一人。一代名將「拊膺大慟」(拍胸痛哭),身受重創,仍奮戰不息,直至士卒殆盡,楊業仍手刃數十百人,因戰馬受傷不能前進,終為遼軍所擒。楊業歎息說:「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遂絕食三日而死。在楊家將的戲曲小說中,楊業是撞死在李陵碑前,這與史實記載不符,純屬虛構。

 

楊家將的戲曲小說把陳家谷戰役,描繪成一場殘酷的人事爭鬥。潘美知此戰必敗,卻故意逼着楊業敗死。無庸諱言,楊業的敗死確有人事傾軋的因素在內。潘美與王侁確實嫉忌楊業,但若將陳家谷戰役從策劃到撤走援兵,皆視為有意逼死楊業的一個大陰謀,恐非持平之論。潘美為都部署、楊業知代州、王侁是監軍,此三人的利害並非完全衝突。楊業戰勝了,潘美和王侁都有機會分享他的戰功。相反,若然潘美要靠楊業為自己打勝仗,那樣他更不應該逼死楊業。從潘美的個人利益而言,楊業是其麾下的頭號勇將,他可以不採納其主張,甚至冒領其功勞,沒必要逼他非死不可。

 

事後,宋太宗追究釀成楊業之死的罪魁,認定潘美的過錯是「不能申明斥候,謹設堤防,陷此生民,失吾驍將」;監軍王侁、劉文裕二人的責任是「墮撓軍謀(擾亂軍事策略),窘辱將領,無公忠之節,有狠戾之愆(品性邪惡)。」最終潘美被降職三級,監軍王侁罷官,流放金州(今甘肅榆中),其他責任人也受到相應的處分。由此可見,朝廷認定王侁對楊業之死要負主要責任,而潘美則負有領導責任。潘美沒有堅持原則,保護楊業無疑是錯誤的,但他並無刻意陷害楊業,更無暗通遼國。

202129phn009
取材自楊家將故事的「金沙灘·雙龍會」木版年畫。(圖片提供:張慶民/FOTOE)
202129phn009

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楊延昭因是楊業的第六子而被稱為「六郎」。不過歷史事實並非如此。《宋史》記載楊業有七個兒子,楊延昭至少比其中的五位要大,故他並非因為排行第六,才叫楊六郎,而是另有原因。實際上,「楊六郎」是契丹人給他起的外號,因為楊延昭曾多次擊敗契丹,契丹人把他比喻成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六郎星(即天狼星),是他們的剋星,而楊延昭就是六郎星的人間化身。《宋史‧楊業子延昭等傳》,「延昭智勇善戰,……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故事中,楊六郎還是地位顯赫的郡馬爺,這更是無稽之談。從楊六郎的生活軌跡觀之,他鎮守邊關長達二十餘年,並未在京城結納朝中顯貴,更不曾在京城生活與為官,豈能成為柴家的郡馬?

 

楊延昭少年時,性格內向,寡言少語,但對兵法及行軍打仗之事頗有研究。楊業對他鍾愛有加,覺得他最像自己,經常把他帶在身邊,讓他累積戰爭經驗。公元986年,宋太宗發動第二次征遼戰役,時年28歲的楊延昭就在陣中。攻打朔州城時,他衝鋒在前,手臂為流矢射中,入肉甚深,但他並未退卻,忍痛鏖戰,擊敗素以強悍著稱的遼兵。英雄的事跡總是令人銘記,時至今日,雁門關附近山上仍留有楊延昭砦等地名,此乃後人對他的永恒紀念。

 

楊延昭起初並未受到朝廷重用。太平興國年間,他被蔭補為供奉官,這是級別比較低的軍官。楊業殉國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總算是個中級軍官。史書記載楊延昭的戰功僅有寥寥幾件,與傳說中的屢建奇功,勇冠三軍相去甚遠。在戲曲小說中,楊延昭乃楊業之子,楊宗保乃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乃楊宗保之子,這也是與史實不符的。史書記載,楊延昭乃楊業之子,而楊文廣則是楊延昭之子;至於楊宗保,根本沒有其人。揆諸史實,楊文廣是楊業之孫,而在楊家將的戲曲小說中,楊文廣乃是楊業的重孫,這就是歷史與戲曲小說的不同之處。

 

至於楊家將故事中的英雌佘太君與穆桂英,也是虛構的人物。楊業之妻姓甚名誰,史書並未記載。清朝光緒年間續修《岢嵐州志‧卷九‧人物‧節婦》條記載楊業:「娶折德扆(永安軍節度使)女」,「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據《宋史‧折德扆傳》所載,折德扆之父折從阮,自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折家歸附後周後,「父子俱領節鎮,時人榮之。」折、楊兩家同為地方豪強,而麟州與府州相鄰,兩家結為姻親,並非全無可能。至於楊宗保和穆桂英,無疑是虛構的人物,因楊延昭之子叫楊文廣,而非楊宗保,歷史上並無楊宗保其人。《宋史》載:「文廣字仲容」。仲與宗字音相近,容與寶字形相似,而寶與保讀音相同。大概在口耳相傳與輾轉傳抄過程中,仲容與宗保相訛。後代戲曲小說,卻把楊文廣演化為楊宗保、楊文廣二人:楊宗保成了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又變成宗保之弟,或宗保之子,輩分頗為混亂。

202129phn010
穆桂英劇照,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圖片提供:石言/FOTOE)
202129phn010

既然楊宗保是虛構的人物,那麼穆桂英掛帥就更屬子虛烏有了。在楊家將的戲曲小說中,穆桂英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巾幗英雄,她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曾生擒楊宗保,並招之成親,從此成為楊家將的核心人物。她最大的戰跡是大破天門陣,後來穆桂英等十二名楊門女將奉命出征西夏。衞聚賢撰《楊家將及其考證》一文指出,穆姓實為是楊文廣妻子慕容氏之党項姓氏慕容一語的音轉。

 

楊家將的故事雖有不少虛構成分,與史實頗多出入,但其故事跌盪起伏,情節動人,極具藝術價值。加上楊家將宣揚忠義報國,抗禦外侮的精神,也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4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