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宋太祖為何要「杯酒釋兵權」?

202113ph001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202113ph001

五代亂世,誰手下有兵,誰就敢造反當皇帝。「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兵強馬壯的將領發動兵變,推翻舊朝,建立新朝,是當時習慣性發作的惡疾,每隔幾年、十幾年,就會發作一次。趙匡胤通過兵變起家,深知兵變的危害,他建立宋王朝之後,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防止其他武將發動兵變,奪走趙宋的江山。

 

事實上,趙匡胤稱帝後不久,建隆元年當年,便發生兩場叛亂。甚麼叛亂?有兩名忠於後周的將領,叫做李筠、李重進,以「反宋復周」為口號,相繼起兵造反。不過,由於他們的實力不足以對抗朝廷,叛亂很快被趙匡胤平定。但是,萬一其他的武將也懷有李筠、李重進那樣的心思,又該怎麼辦?

 

一個新王朝開國不久,根基未穩,皇帝為防止開國功臣篡位,往往會先下手為強,大開殺戒,誅殺那些可能會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功臣、將領。漢朝的劉邦、呂后,明朝的朱元璋,就是這麼做的。成語所說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也是這麼回事。這是釜底抽薪、斬草除根的做法,雖然可能有效,但很殘忍,很野蠻。

 

那麼趙匡胤會不會這樣做呢?不會。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嗜殺、殘忍的人,雖然他是軍閥出身,但宅心仁厚,反對濫殺無辜,這一點與其他軍閥很不一樣。但是,如果不能消除兵變的潛在威脅,皇位終究是不穩當的。怎麼辦?

 

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之後,趙匡胤便去找他足智多謀的親信趙普商量。他問趙普:「這天下自唐朝末年以來,短短幾十年間,帝王換了十姓,兵革不息,蒼生塗地,問題的根源在哪裏?我想平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開創長治久安的局面,該如何做呢?」

 

趙普回答說:「唐朝末年以來,天下之所以兵變頻發、戰亂不息、國家不得安寧,原因不在其他,在於各個軍閥兵權太重。今天要這天下安定下來,實現長治久安,也沒有其他奇巧的辦法,惟有將各軍閥的兵權、兵力收歸朝廷,則天下自安。」

 

趙普尚未說完,趙匡胤便打斷他的話,說道:「卿不必再說下去,我已明白了。」過了一段時間,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趙宋開國第二年,趙匡胤邀請執管大宋中央軍隊——禁軍的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喝酒。石守信、王審琦都是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前的結拜兄弟,又是宋朝的開國大功臣。陳橋兵變時,他們鎮守京城,與趙匡胤裏應外合,兵變才能夠一舉成功,趙匡胤才能夠順利當上大宋皇帝。現在皇帝請喝酒,大夥當然高高興興地赴宴。

 

酒席之上,趙匡胤熱情地招呼大家喝酒,喝到酒酣耳熱,趙匡胤讓左右侍候的內侍退下去,然後對石守信等人說:「各位兄弟,如果不是你們盡心擁戴,我也當不上皇帝。所以,我對兄弟們的擁戴之功十分感激。可是,當上皇帝後,我又很不安樂,每天都睡不踏實。」

 

石守信等人問:「陛下,這是為何?」

趙匡胤說:「皇帝這個位子這麼誘人,誰不想上來坐坐?」

石守信等人一聽,趕緊表態說:「陛下為何這麼說?如今天命已定,誰敢有異心?」

趙匡胤說:「我知道兄弟們忠心耿耿,但你們麾下之人呢?如果有一天,他們將一件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怎麼辦?」

 

石守信等人聽了這話,嚇得滿頭大汗,說:「我等愚笨,想事不周,請陛下指條明路。」

趙匡胤說:「人生短暫,兩眼一睜,一天就過去了;兩眼一閉,一輩子就過去了。活着的時候,何不好好享受人生?所謂人生富貴,不外是多積一些金銀財寶,留給子孫後代。明日,兄弟們何不辭掉兵權,我再給各位豐厚賞賜,從此君臣兩無猜忌,共享安樂。」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果然上書稱病,請辭軍權,說自己生病了,不能再領兵,請求辭去典領禁軍的職務。趙匡胤當然順水推舟,批准石守信等人辭職,讓他們當節度使,不再典領禁軍。這就是歷史上「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202113phn005_01
貴州省遵義市內的杯酒釋兵權塑像(圖片提供:張慶民/FOTOE)
202113phn005_01

「杯酒釋兵權」後,大宋中央禁軍的兵權由誰來執掌呢?趙匡胤想到一個好辦法:將兵權分解成三個部分:禁軍的日常管理與訓練,由「三衙」負責;部隊的調發權,調兵的兵符,則由樞密院掌管,而樞密院的長官是文官;戰時,領兵打仗的將帥又是其他官員,他們可能是武將,也可能是文官。這樣,練兵之權、調兵之權、領兵之權分開,分別由幾個機構執掌,驕兵悍將勾結起來發動兵變、推翻朝廷的事情便不容易發生。

 

化解了中央禁軍將領可能發動兵變的潛在威脅之後,趙匡胤又着手解決地方軍閥尾大不掉的問題。這個地方軍閥,就是節度使。節度使這一官職,早在唐朝時已經出現,是管理一方民政、財政、軍政的地方大員。晚唐、五代時,不少節度使或擁兵自立,或起兵造反,勢力非常大。最早起兵造反,對抗宋朝的李筠、李重進就是節度使。

 

如何防止這些地方軍閥擁兵自重或起兵造反呢?趙匡胤也有辦法。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趙匡胤選拔了一批能幹的文官,派到設節度使的州郡當知縣,這些文官出身的知縣直接聽命於朝廷,不受節度使指揮。也就是說,趙匡胤通過派遣知縣、知州、知府的方式,慢慢將管理地方的權力收歸朝廷,原來屬於節度使的權力,一點一點被抽空。

 

又過了幾年,開寶二年(公元969年),趙匡胤在皇城後苑宴請王彥超等地方節度使,請他們喝酒。喝至酒酣耳熱,趙匡胤從容說道:「各位都是我大宋的元老,勞苦功高。可如今還要在地方處理繁重的政務,我真過意不去。」

 

王彥超一聽就明白皇上心裏的意思,趕緊說:「我等本來就沒有甚麼功勞,如今又已年邁,解甲歸田,是我等的心願。」也有幾名節度使沒有聽明白趙匡胤的意思,喋喋不休說起了昔日打江山時的艱辛。趙匡胤說:「都是前朝舊事了,不必多言。」

 

這次後苑宴會後,王彥超等節度使都解除了軍職,只擔任尊貴但沒有多少實權的虛職。所以,也可以說後苑之宴其實也是一次「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有過兩次「杯酒釋兵權」,第一次發生在建隆二年,解除的是石守信等中央禁軍將領的軍權;第二次發生在開寶二年,解除的是地方軍閥的軍權。後來,宋朝的節度使便演變成為一種榮銜,沒有實權,只有榮譽,與唐朝、五代、宋初的節度使完全不一樣。

 

通過收回各路軍閥的兵權,宋王朝的開國皇帝成功地消除了兵變的風險,為王朝的長治久安打下基礎。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宋王朝對兵變的警惕、對武將的戒備,又導致出現「重文輕武」的問題。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10月1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