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非比尋常——利瑪竇與李贄

202112phn013_01
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像,北京宣武門教堂(南堂)。(圖片提供:黃豁/FOTOE)
202112phn013_01

萬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揭開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一頁。李贄與利瑪竇曾多次會面,兩人所談之事,離不開彼此交換讀書心得,切磋人文觀念,是中西方文人交流的佼佼者。

 

李贄曾與利瑪竇三次相見於南京。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焦竑(李贄的朋友)正迎李贄到其南京府上。在南京期間,為人桀驁不馴、難以相處的李贄主動拜訪利瑪竇。對此,《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華書局1983年版)一書有詳細記載:「當時,在南京城裏住着一位顯貴的公民(指焦竑),他原來得過學位中的最高級別(即狀元)。後來,他被罷官免職,閒居在家,養尊處優,但人們還是非常尊敬他。……他家裏還住着一位有名的和尚(指李贄),此人放棄官職,削髮為僧,由一名儒生變成一名拜偶像的僧侶,這在中國有教養的人中間是很不尋常的事情。他70歲了,熟悉中國的事情,並且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在他所屬的教派中有很多的信徒。這兩位名人都十分尊重利瑪竇神父,特別是那位儒家的叛逆者;當人們得知他拜訪外國神父後,都驚異不止。不久以前,在一次文人集會上討論基督之道時,只有他一個人始終保持沉默,因為他認為,基督之道是唯一真正的生命之道。他贈給利瑪竇神父一個紙摺扇,上面寫有他做的兩首短詩。」

202112phn014_01
李贄與利瑪竇在南京會面,因焦竑在南京的居所招待李贄。圖為焦竑像。(圖片提供:李軍朝/FOTOE)
202112phn014_01

李贄向利瑪竇贈送他親筆題詩的中國摺扇一事,見於《焚書》卷六〈贈西人利西泰〉:

逍遙下北溟,迤邐向南征。

剎利標名姓,仙山紀水程。

回頭十萬里,舉目九重城。

觀國之光未?中天日正明。

 

此詩既表現了對利瑪竇(即利西泰)這位外國友人的熱忱歡迎態度,也表現了他作為一個中國人,在西方人面前所具有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距今四百年前的晚明時代,無疑是難能可貴的。同年,李贄作有〈與友人書〉,回答了友人提出有關利瑪竇的問題。信中寫道:「承公問及利西泰。西泰,大西域人也。到中國十萬餘里,初航海至南天竺,始知有佛,已走四萬餘里矣。及抵廣州南海,然後知我大明國土,先有堯舜,後有周孔。住南海肇慶,幾二十載,凡我國書籍無不讀,請先輩與訂音釋,請明於「四書」性理者,解其大義,又請明於「六經」疏義者,通其解說。今盡能言我此間之言,作此間之文字,行此間之儀禮,是一極標緻人也。中極玲瓏,外極樸實,數十人群聚喧雜、讎對各得,傍不得以其間鬥之使亂。我所見人,未有其比。非過亢則過諂,非露聰明則太悶悶瞶瞶者,皆讓之矣。但不知到此何為。我已經三度相會,畢竟不知到此何干也。意其欲以所學,易吾周孔之學,則又太愚,恐非是爾。」

 

《利瑪竇中國札記》還記載了李贄與利瑪竇在山東濟寧的第四次會見,以及李贄與友人劉東星給予利瑪竇前往北京傳教的實質幫助。李贄還將利瑪竇來華後編寫的《交友論》一書抄寫了若干本,分送給湖廣的眾多弟子。

202112ph005
《利瑪竇中國札記》拉丁文譯本書影
202112ph005

在晚明正統儒家和佛教徒,對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域外宗教信仰,以及新知識的反對聲浪中,李贄卻能對西學的輸入抱着熱忱的歡迎態度,並與利瑪竇結下深厚的友誼,這體現了他主張的「道不止一途」而「執一便是害道」的開明思想和寬容精神,體現了他兼收並蓄的博大胸懷與文化心態。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9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