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202118phn001_01
鬼怪雕塑,河北蔚縣暖泉鎮西古堡地藏寺。(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18phn001_01

漢末儒學受到衝擊,文人開始在創作上尋求自我獨特的特性。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盛行。「志怪」一詞,首見於《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也。」《齊諧》是出於齊國的一部記錄怪異事情的書。「志,記也;怪,異也。」

 

這裏把魏晉志怪小說當作史料讀,從具體故事或某一類型故事入手,解讀鬼故事產生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心態。重點分析講故事的人,包括巫覡和文士,同時兼顧沒有具體形象、隱藏在故事背後的政治力量。

 

魏晉志怪是史官從朝野記載、閭里巷議中採集而成,凝聚着社會記憶。古人認為鬼神之道真實不虛,「講鬼故事」是六朝士人交往很重要的活動,不光有助日常娛樂,更重要是,當時知識分子相信,「鬼神之情狀」反映了宇宙與人間秩序,可指導人如何順應天道行事;鬼故事又可以突破正史寫作禁忌,記錄那些難以寫入正史的事,鬼故事易於流傳,也使它成為引導輿論的利器。

 

魏晉志怪中的「鬼」,不僅指人鬼,還包括神、獸怪、物怪,叫不出名字的妖怪,連無形的水土不服、疾病思鄉、寂寞恐懼、奇方異域,也可以變身成「鬼」。古人出行在道上遇鬼怪、骷髏、虎患,看見普通人與死亡比鄰的生活。在當時人的世界觀中,這些鬼體現了社會實有的危險處境,或許還是上天對前途的暗示。

 

六朝人對天道鬼神的應對策略,多以禳避為主。當時流行出行占卜和俗廟祭祀。巫師編造俗廟故事以誘導民間信仰,而敗軍叛將成為神仙,也顯示隱藏在故事背後、操縱巫師的不同政治割據勢力。女巫事神的故事,反映出事神在六朝社會的特殊地位。這些故事的流傳,塑造了普通民眾的鬼神觀,即人的一舉一動都逃脫不了鬼神的洞察。

 

當代人熟悉的「黃粱一夢」、「南柯一夢」,在晉宋之際有過一個較早版本,做夢的是一個商人,夢想好婚並當上秘書郎。這個夢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焦慮。志怪顯示出六朝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邏輯,他們關心兩件事:一是如何妥善處理人鬼(神)關係,保存自己;二是以階層晉升為人生志業。

 

文士通過收集鬼故事,成為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的仲介。「華亭鶴唳」、「廣陵散」分別顯示了西晉末年陸機、嵇康之死,他們生前處境和臨終行刑都被故事志怪化,是同時代文士集體情結的投射。至於從漢末至南朝凶亭的故事演變,可看到名士精神對一般年輕士人的重大影響。

 

今人熟悉的魏晉風度、黃粱一夢、華庭鶴唳,影響中國人行事的某些心理慣性,鬼神觀念,在魏晉志怪中都能找到一些若隱若現的連接。這些小故事微妙曲折,蘊藏着中國文化的玄妙之處。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7月26日

延伸閱讀